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夜神妙之美跃然纸上——读丘特切夫诗歌《秋夜》

(2021-09-23 05:41:18)

     秋夜神妙之美跃然纸上——读丘特切夫诗歌《秋夜》

秋夜/丘特切夫

 

    在秋天夜晚朦胧的光亮中

  蕴含着温柔而神秘的美丽

  不祥的闪光纷杂的树丛

  红叶透出松软慵倦的声息

  迷茫而宁静的青幽色天幕

  笼罩着孤独而忧郁的大地

  有时仿佛预兆风暴凝聚

  一阵清冷的劲风蓦然而起。

  损落、疲乏、一切都带着

  逐渐枯萎凋零的温和笑意

  若在人身上我们把它称为

  神灵的、痛苦的怯懦心理。

 

 【读与评】

 涅克拉索夫把这首诗看作是丘特切夫“惊人才华”的一个有力证明。与丘特切夫同时代的一些哲理诗人如维涅维基诺夫、舍为列夫等认为哲理诗应直接再现世界的哲学画面。他们明显地扩大、更新了俄国诗歌词汇使诗歌出现了不少哲学术语和概念。但是这些哲理诗人的抒情诗枯燥无味因为在他们笔下诗已丧失了自己独特的职能而成了传达哲学思想的工具。丘特切夫则彻底地解决了这一本质的缺陷。他不直接体现哲学思想也不用形象来描绘对世界的理解他描绘的是生活艺术画面让它本身蕴涵着哲学道理他的诗的形象本身包含着哲学。丘特切夫首先是以大自然的歌手、杰出的风景抒情大师出现在不同时代的读者面前的。他的作品基本艺术特征是外部自然界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同一。他赋予大自然思想、人性笔下的大自然“有灵魂、有自由意志、有语言、有爱情”。他把大自然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与人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融为一体从而转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微妙”。正是这种微妙的诗意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秋夜》(又译《秋日的黄昏》)这首诗便是很好的例证。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以“秋”为主题的诗篇。济慈在《秋颂》中讴歌秋天的“金黄”赞美“果实圆熟的秋”迦梨陀娑把秋比作“刚到成熟年龄的佳丽姑娘”(见郭沫若译《秋》)费特咏叹秋的萧瑟、凄凉:“枯叶纷纷飘落”,“群鹤唳唳飞向南方”(见魏荒弩译《秋》)在布宁的笔下“秋之神象一位孀居女子”悄悄来到“五彩斑斓宫殿式的森林”(见李锡胤译《落叶》)屠格涅夫更为我们留下这样的佳句:“我爱秋天一如爱忧郁的眼神”(见魏荒弩译《秋天》)……但是象丘特切夫这样把自然现象与人的心理状态完全融合的写法把秋天描绘成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却是空前的。在《秋夜》这首诗中丘特切夫首先着笔于秋夜的神妙在秋日傍晚朦胧、柔和的光亮中斑斓、纷杂的树丛反射出迷惘、不安的闪光红叶飘落发出沙沙的声响空旷的大地上柔曼的薄雾轻轻飘落静谧的天空蔚蓝而清朗……一种动人爱怜、神秘的美跃然纸上。接着“孤独而忧郁的大地”和时而“一阵清冷的劲风蓦然而起”这样淡淡两笔勾绘出秋天的萧瑟和凄凉。最后四行诗将秋夜总的意象高度概括、抽象化并将其“转化”为人的心理感受:“损落”、“疲乏”一切都带着凄凉而温和的笑意。若是在“理智的造物”——人身上我们把这称之为“神灵的痛苦的怯懦”一种预感到生命的终结而产生的惶惑心情。这种绝妙的复杂心理感受正如涅克拉索夫所形容的那样:“……读着这些诗句所产生的感觉只能和一个站在曾经钟情于他然而现在却已经奄奄一息的美女床边的人所产生的感觉相比。

  丘特切夫从泛神论观点出发把人和自然结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他的写景诗的一大特色。这种手法对后来的俄国作家影响很大。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在小说中所使用的人景交融的描写手法便是受到丘特切夫诗篇的启迪而形成的。通过泛神主义丘特切夫抒发了对生活和自然界的热爱。在他和自然景物的某一瞬息的共感中往往刻画出人精微而崇高的精神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