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普及爱和善良——读余秋雨散文《何谓文化》

(2021-05-09 05:51:30)
标签:

读书

普及爱和善良——读余秋雨散文《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自序/余秋雨

 

文化究竟是什么?

翻翻词典凑个定义是容易的,但很多定义,说了等于没说。

中国突然渴求文化了,在还没有弄清楚它是什么的时候就渴求了。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精神契机,过去从来没有出现过,必须百倍重视。

渴求是因为缺失。既然缺失了,就不会清楚它究竟是什么。因此,天下很多渴求,都是以提问的方式来表达的。

对于文化问题,我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来试着回答。

回答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学理的回答;

二、生命的回答;

三、大地的回答;

四、古典的回答。

请容我分别加以说明。

学理的回答

这主要是我在海内外的一些演讲。其中包括——

第一篇,我在境外一所大学获颁荣誉博士称号后的学术演讲。听讲者除了广大师生外,还有同时获颁荣誉博士称号的那些第一流科学家。因为是向科学家论述文化,因此力求讲得严密、干净、周致。

第二篇,我在联合国世界文明大会上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演讲者,论述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本性。演讲时,与外国学者有比较尖锐的辩论。

第三篇,我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的对话。那一天,联合国发布了自成立以来第一份有关文化的世界报告。我向到场的各国学者,对这份世界报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其他两篇漫谈式的文章,可能比较切合当今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一篇是说个人身上的文化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一篇是说市长们应该如何来建设城市文化。

这些演讲和文章加在一起,从学理上比较完整地回答了“何谓文化”的问题。但是,说是学理,却并不艰深。艰深大多是为了掩盖鲜活的真相,我没有权力掩盖,所以避免了。

生命的回答

这是本书中最让我动情的部分。一些已经离世的文化巨匠,几乎用全部生命揭示了文化的深层奥秘。

谢晋的弱智儿子,天天在门孔上张望着,等待爸爸回来,结果连眉毛都磨光了。最后我们知道,谢家的门孔就是文化的象征,在封闭的大门上寻找一个亮点,投出一份企盼。谢晋就像他儿子,在门孔上不离不弃。

文化在灾难时代应该有什么作为?萧伯纳的中国学生黄佐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三天就告别老师,远赴国难。终于,他创造了在世界大战中连续多年的艺术奇迹,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文化尊严。几十年后,年迈的他又在极左时代创立了世界三大体系中的写意戏剧观,又一次震动国际文化界。

成长于五四运动中的文化老人如果一直活着将会如何?巴金用百年生命作了最完满的回答。前半生做两件事:“反封建”、“争人道”;后半辈子做两件事:“斥棍子”、“讲真话”。都那么朴素,却概括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最正派的精神脉络。

我在回忆自己与这些文化前辈的交往过程中,又加上了一位自己并不认识的政治人物,这在我历来的写作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位政治人物,就是周恩来总理。他在四十年前领导的文化重建,对于挽救陷于民粹主义荼毒的中国文化,十分重要,而且也与我本人息息相关。因此,我用《四十年前》和《寻石之路》两篇文章来叙述。我后来为什么能在诸多风浪中坚持文化?也顺便作了回答。

《欠君三拜》,写了一位我不认识,却在我每次受到诬陷时都站出来维护我,而当我准备郑重感谢时却溘然离世的大学者。他,就是章培恒先生。我在文章中说,他像一头远行的骆驼,把倒下前的最后一口热气,也吐给了寒风中的另一头骆驼,一头他不认识的骆驼。当然,这是文化的悲壮。

以上几位巨匠都已去世,最后一篇《仰望云门》则写了三位依然健在的台湾文化耆宿林怀民、白先勇和余光中,看他们是如何对待文化的。

这七篇文章,是我平生散文写作中的自珍箧藏。每次重读都会一次次半途掩卷,让心情恢复平静。本该单独出一本精致小书,但仔细一想,还是让它们挤在这里共襄解读文化的盛举吧。生命不是文化概念,但最深的文化概念唯有生命才能解析,何况,这是一些什么样的生命!

大地的回答

文化虽然是一个极大的课题,却又容易随风飘散。幸好它也有可能把最坚实的印记留在大地上,那就是散布各处的文化遗址。

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演出过多大的场面?只有遗迹可以见证。但是,这些遗迹是沉默的山,是孤寂的塔,是肃穆的庙,是嶙峋的岸,需要被阐释、被说明,于是就有了碑。

近三十年,各地在保护和修复古迹的过程中,都想到了要在保存老碑的基础上再立新碑。新碑的碑文请谁来写?据说好几个地方还进行了民众投票,大家对我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中国社会素重官场,却把书写碑文这样的大事托付给一个并无官职的文人,我感受到一种质朴的文化传承。

有些“历史重地”分量太重,我推辞再三,却还有一部分未能推掉。

碑文并不好写。倒不是因为要与古代那些著名的碑铭词赋作比较,而是我们作为现代人终于明白了,这是一种“公众文本”。“公众文本”必须适合当代普通人阅读,不能蹈古,不能炫己,不能玩文,不能弄学,不能逞才,否则就侵害了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的伦理权利。因此我写碑文,都是立足今日情思,略采古典句韵,收集当地意见,力求通俗易懂。不同的碑文,文笔的比重又不相同,有的就完全侧向于白话文。

碑文的书法也是我自己写的,这倒是古代的传统了。对我而言,也算完成了一种“双手合拢”的朝拜,一手是文句,一手是笔墨。朝拜的对象,正是山川间的巍巍胜迹。这是我平生所写最大体量的文章和书法,感谢那么多优秀的工匠,叮叮当当地把我们这一代的虔诚刻凿到了花岗岩和汉白玉上。

在我所书写的大碑中,选了以下几份碑文收入本书:立于湖南的《炎帝之碑》,立于陕西的《法门寺碑》,立于安徽的《采石矶碑》,立于江苏的《钟山之碑》和《大圣塔碑》,立于上海的《金钟楼碑》。

我应邀书写的名胜题额更多,本书选了《秦长城》、《云冈石窟》、《都江堰》、《昆仑第一城》、《净月潭》这五幅的说明词。

这一切加在一起,好像是中国大地的四面八方都在讨论什么是文化了。这个景象,让我神往。

在那么多大碑、公碑之后,我又悄悄加了一个私碑,那就是我的好友、大导演谢晋先生的墓碑。理由是,我在碑文中概括的他,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回答。

古典的回答

为了尽善尽美,我还请出了古人。

我选了几个有关精神文化的经典文本,把它们翻译成了当代散文。

我对自己的翻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就是在把握原文奥义的学术前提下,挖掘出古今文思之通、古今诗情之通、古今哲理之通,然后用尽可能优美的白话散文予以表述。因此,这种翻译,不是拉线搭桥,而是凿通隧道,其难无比。

大家从四篇今译中可以看到,佛陀、庄子、屈原、苏轼是怎么看待精神天地的。他们都不是文化的诠释者,而是文化的创造者。在我看来,唯有创造,才能说明世界、说明文化。

至此,我觉得,对文化的回答已经相当完整。

我在翻译的时候,又用行书抄写了这几篇经典的原文,那些行书已收入我的几部书法集。因此,顺便在本书的每篇今译之后附印了一点点我的书写片断。前面的碑文书法,也选了一些片断放在书里,或许会让整本书显得更加灵动、丰富一些。

如此这般,均祈教正。

 

 读与评

 读余秋雨先生散文《何谓文化》,我深感中华文化之浩瀚,其对中华文化特性的归纳阐释,精练、透彻、很有见地。

 先生《何谓文化》首次对文化这一根本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学理层面上进行分析辨源,逐一解答了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根本目标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等重要问题,中国人不可不读的文化自省录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文化。先生通过四个方面的回答来阐述: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在这四个方面的回答中,我觉得学理的回答最专业,生命的回答最感人,大地的回答最透彻,古典的回答最睿智。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蔚为大观。作为人类几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和消亡的幸存者,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在经过了四万公里惊心动魄的贴地考察,以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宏大视野审视中国文化后,先生以渊博的学识和令人信服的证据,不仅得出了中国文明“非侵略、非扩张”的本性,而且将中国文化的特性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论述即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礼仪之道”把文化打造出具体的形态,“君子之道”将文化凝缩成一种人格理想,而“中庸之道”让中国文化在本性上不信任一切极端化的诱惑。这之中,“中庸之道”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在一次次的灾难中起了关键的缓冲作用、阻爆作用和疗伤作用。至此,那些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异邦心中尽可以豁然,中国人骨子里的“中庸之道”和“农耕文明”的文化基因,正是决定中华文明得以发扬大并与世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的根本所在。先生指出,这三个“道”构成的文化之鼎,“既是中国人精神凝聚的理由,又是中国人在地球上的一个重大建树。”这个论断科学严谨、引人深思。

 ”学理的回答“中,我比较认同先生对文化最终目标的定义,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了一生,会发现原来最终目标是那样的原始和简单,爱和善良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吗?

 先生在《身上的文化》一节中提到,一个人身上要有真正的文化,必须体现为两个不再,即“不再扮演”和“不再黏着”,还必须体现为两个必要——必要贮存和必要风范。不再扮演指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会去扮演文化,不再黏着指要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才能回归到文化的本性。

 来看“必要的贮存”,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是“有持无恐“的,他所持的是胸中的贮存。先生列举了一系列中华典籍,可见中华文化的宝库里可以让我们吸取的营养太丰富,只看你愿不愿意去吸收。有了必要的贮存自然形成了必要的风范,他概括为”书卷气“、”长者风“、”裁判力“和”慈爱相“,可用一句话总结为”腹有诗书自气华“。

 令我颇有感触的还有,先生在《向市长建言》文中谈到了城市文化,这对于现在的领导其实是很重要的一课,且不说市长,任何一个做着与城市管理或者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读一读,走出所谓”城市文化“的误区——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本地古迹、大话地方特色。

 先生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有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它们是”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读先生文中的解释,真的会觉得他的分析很一针见血,一个城市的公共审美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多么的重要啊。而他所倡导的标准,则是融入自然,这可能是最高境界了,试问,现在处处在提倡文化创意的城市,有几个能真正达到融入自然的标准?

 “生命的回答”是先生最动情,也是全书最感人的章节。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中极受欢迎的人物,但他也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或者说是多年来受尽诋毁的作家。在这一章节中,先生写了一些文学巨匠对他的支持,其中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已故和健在的,包括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文化重建对他的影响。也写到了一直寻找始终毁谤他的人给他的署名“石一歌”,最后他无比宽容又洒脱地写道,决定正式接受这个名字,并且以它的谐音开一间古典小茶馆叫“拾遗阁”,再开一间现代咖啡馆叫“诗亦歌”,让我想到了先生在之前写到的长者风和慈爱相,他的宽容大度正显示于此吧。

 对于这一部分印象很深的是一篇名叫《let them say》的文章,是写先生的忘年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秋雨先生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后来成为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中华文化运用自己的精髓保护了自己,维护了世界和平与秩序,并日益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它璀璨的光芒。在这一点上,先生文中给我们做了淋漓尽致的呈现,让我们从数位文化巨匠的身上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榜样的力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如,辩善恶于红尘、投思索于青史、追人性于灾难的内地电影界领军人物谢晋;萧伯纳的中国学生,于抗战爆发后第三天就告别老师,远赴国难,创造出世人瞩目的艺术奇迹的戏剧大师黄佐临一生忧郁,前半生勇于“反封建”、“争人道”,后半生敢于“斥棍子”、“讲真话”的巴金……中华文化作为“至今唯一存活之文明”,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巨匠的执著坚守与身体力行,才得以薪火相传并源远流长。

 ”大地的回答“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先生为一些古迹书写的碑文和名胜的题额,另外加上好友谢晋导演的墓碑。这些我虽然兴趣不浓,但仍然带着崇敬的心欣赏之,这份崇敬不仅是对先生的文笔,还有对中华古迹的虔诚与膜拜。

 值得一提的还有先生的书法,我虽不懂书法,也只能以一个外行的眼光去欣赏,但让我想起我的美学课老师曾经讲到书画大师梅墨生说过一句话:书法讲究气,一个人的气质和人格决定了他的字。我想,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相信秋雨先生的字一定蕴藏着文化的深厚力量、人格的崇高魅力和精神的自由随性。

 ”古典的回答“是先生《何谓文化》中最短的一部分,只有4篇,对佛陀的《心经》、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苏轼的《赤壁赋》的今译。先生用尽可能通俗优美的文字来翻译这几篇经典的古文,既展现了原文作者的睿智和精辟,又尽显先生的才情和智慧,正如先生所说,请出古人是为了尽善尽美。

 至此我觉得《何谓文化》已是非常完美。读之,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感动。感动于先生对文化的诠释,感激他引领我打开了一扇文化之门,而门后是比我想象中还要广阔得多的文化天地。他说,那些古人不是文化的诠释者,是创造者。而我认为,先生不仅仅是文化的诠释者、创造者,还是救赎者、引导者。“文化是一种手手相递的炬火,未必耀眼,却温暖人心。”读《何谓文化》一书,一种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豁然开朗之感油然而生。兀自觉得,文化真的是一柄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混沌,穿透着未来,必将永世不熄的引领着人们向着爱与善良的美好前景奋力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