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有了容忍才更加精彩——读余秋雨散文《借我一生》

(2021-05-08 06:20:53)
标签:

读书

人生有了容忍才更加精彩——读余秋雨散文《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节选/余秋雨

 

从爸爸的一迭借条,我想,人生在世,免不了向外界借取,包括向自己不喜欢的群落

一个男人,要把家庭橕持下来极为不易,更是免不了常常要发出索借之声,伸出索借之手。

仅仅为了我,爸爸让我暂时跟着妈妈借住在家乡,家乡毕竟无法完整地培养一个孩子
  他又花出极大的精力,让我借住在上海……
  他向大地索借着儿子的生命支点。
  而我,却以为是自然的生命过程。甚至,以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些年,爸爸很少接触媒体,却从看病的医院里知道了我的一点点社会知名度。他并不为这种知名度感到高兴,但由此推断出上海这座城市对我的重要性,心里踏实了。
  我给过他一本《文化苦旅》,他因眼睛不好,读读放放,并不怎么在意。平日就塞在手提包里,有时去公园闲坐时拿出来翻翻。有一次他去医院检查身体,完事后穿衣理包,准备离开,看到几案上有这本书,就自言自语说真是糊涂了,刚纔怎么把这本书掏出来了。”正要伸手去拿,医生笑着说:“老先生,你搞错了吧,这是我的书。”
  爸爸一时没回过神来,说:“没搞错,这是我儿子写的嘛,你看这署名……”
  这事的结果,当然是他受到了格外的尊重,而且这位医生请他带着那本书回来要我签名。以后他每次去看病,都有医生、护士事先准备好一迭迭我的书要我签名。这实在有点把他闹晕了。
  他想,在那些书上,我签名时还写着请那些医生、护士“教正”,那就应该由我赠送纔对,否则很失礼。于是,他到书店去了。
  “有没有一本叫《文化苦旅》的书?”他问。边问,边递上一张他事先写好的纸条,上面就写着这个书名。他觉得这个书名用上海话一念,声音完全含在嘴里了,别人一定听不明白。

书店职员没看纸条,随口答道:“卖完了。但他新出的书还有,要哪一本?”
  爸爸怯生生地问:“新出的?叫什么?”
  书店职员从书架上各拿一本放在他面前,他也不看内容,只要看清楚署名确实是我,就把那一堆都买回来了。我下次回家探望,他很不好意思似的推在我面前,要我签名,然后送给医生、护士。
  可以想象,真正不好意思的是我。我问清了这些书的来历,便说:“爸爸,要送书,问我要,何劳您自己去买?”顿了顿,我又尴尬地解释道,“这些书,怕您和妈妈看着累,我没拿过来,也没告诉你们。”
  我心里在自责:真不话。
  但从此,爸爸关照几个弟弟,报刊上有关我的消息,拿一点给他看看。
  那天回家,爸爸拿出一本杂志,不知是哪个弟弟送去的,上面有我的一篇答记者问。爸爸指了指他做了记号的一段,问我:“这话,记者没记错吧?”
  我从来不在意报刊上有关我的文字,拿过来一看,是这样一段对话──
  问:请问余教授,对你写作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书?
  答:小学语文课本。它让我认识了毕生阅读和写作中的绝大多数汉字。
  问:再请问,对你思维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书?
  答:小学数学课本。它让我知道了一系列最基本的逻辑常识,至今我们还常常为这些逻辑常识而奋斗。
  我记得说过这样的话,记者没有记错。
  “都是小学?”爸爸问。
  我当时没感到爸爸这个问题里包含着什么,只随口答了一句:“那是一种性情中语,倒是真话。”
  过后不久,我小学的同班同学沈如玉先生来上海,爸爸、妈妈都认识他。他现在担任家乡的教委主任,专程赶来 ,问我能不能在母校留下更多的印迹。
  我立即推拒,认为在母校,任何人都只是编排在原来学号里的那个普通学生。
  如玉说:“你想岔了。家乡那么偏僻的小地方,能让你在名声上增添什么?乡亲们只是想借着你的例子,鼓励乡间孩子读书罢了。”
  这就很难推托了。我想了想,对如玉说:“这样吧,找一块砖石,嵌在不起眼的内墙一角,上面可以刻一排与我有关的小字。”
  “你拟一句吧!”如玉说。
  我拟定的句子是:
  在这道矮墙里边,有一位教授完成了他的全部早期教育。
  如玉把它记在纸上了。
  爸爸在边上不解地问:“全部?”
  我说:“是的,全部。”
  但这时,我看到了爸爸沮丧的眼神。
  他一定在奇怪,他只是让我在乡下借住了九年,后来我已经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即便也算是“借住”吧,为什么总是对上海那么吝啬?
  在这一点上我丝毫不想与爸爸憋气,只是因为这个问题关及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中的某种基元性沈淀,我一时无法向他说明白。
  也曾有几次坐下来想说了,却很难开口,因为这些年一些上海文人正在以“最上海的方式”一次次驱逐我。
  什么叫“最上海的方式”呢?那就是,这些年全国围着我掀起的一次次大批判浪潮,乍一看几个干将全在外地,北京、长沙、武汉、太原、深圳,但所有的提线者却在上海。
  全都是上海的市井文人。态度看似温和,全以朋友相称,甚至称兄道弟,小鼻子小眼,低眉顺眼,偶尔挤眉弄眼,却绝不会横眉竖眼。他们时不时在报刊上抛一点闪烁其词的“材料”,作一点阴阳怪气的“规劝”,等到终于引逗出了外地的叫骂声、杀喊声,他们微微一笑,准时下班,在碗盏间发几句超然之论,然后盘算起做小官、赚小钱的俯仰之道。
  上海也有不少人厌恶这些市井文人,但更多的是旁观者。旁观者也能大致判断事情的真伪是非,但更希望事情的延续,尤其希望看到像“马桶车撞奔驰车”这样有趣的事情的延续。在这种群体气氛中,一个文化人很容易躲入庸常而换取安适,却不容易凭着创造而长久生存。上一个世纪的前半期,上海曾来过一些大格局的创造者,看中的是上海由租界而引发的国际多元文化生态,而不是看中“海派文人”这么一个湿腻腻的头衔。如果上海文化什么时候不再具备创造者的人格温度,不再以现代产业运作的方式保持自由广纳、冒险开辟、无界发散的态势,那么,即便有再多的设施和排场,也失去了灵魂。
  上海在我的中学时代有教育之恩,因此,不管后来我在这座城市受多少罪,挨多少整,经多少咬,也总是默默忍受,只顾以更多的劳作来为它增添一点文化重量,作为报答。十多年前在全国各地考察时深知上海名声太差,还写了一篇《上海人》力排众议,肯定上海文明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有容量,也最有潜力的地域文明,并为精明而畏怯的上海市民鼓劲打气。后来,我又一再论述,上海人应从小市民而转型为大市民。这些年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已经大有改观。但几经折腾我已明白,自己虽然仍然喜欢这座城市的建设管理、衣食住行、生态气息,而在文化上,我与它有很大隔阂。因此这些年来除了探望爸爸、妈妈,已基本不去。
  现在,连爸爸也离开了,只剩下不断用家乡方言叹息着“寂寞”的妈妈,留在那些街道间。
  直到爸爸临终,我都无法向他解释,他当初把我带到上海来这件事,包含着多少生命的悖论。这种悖论并不艰深,叔叔在年轻时已经领悟。
  其实爸爸也领悟了,最雄辩的证据是,他不想让这座城市里的任何一个“朋友”来参加自己的追悼会,他没有留下一份与这座城市相关的通讯簿。
  那么,就开一个家庭式的追悼会吧。
  家里人、亲眷、家乡人,再加上我们这几个儿子的朋友。
  追悼会的主要内容,是在一架大屏幕上映出爸爸从少年到老年的代表性照片,特别要仔细地映出他藏在抽屉里的那一大迭纸页:大批判简报、申诉书和一张张借条。
  这些图像的讲述人,是我的妻子马兰。她原来对屏幕上的灾难记录并不清楚。由她讲述,有一种由外而内的悲愤。那天她黑衣缓步,慢慢叙述,坚持到最后没有哽咽。
  我致悼词,主要是解释那些借条。我听到,现场响起了一片哭声。
  追悼会以后,我一直在想,真后悔没有多问爸爸一些问题。几天之差,就成了永远的猜测。
  我对妻子说:“应该动员你的爸爸写回忆录。不是用来出版,而是为后代留下生命传承的记忆。对老人本身,也是晚年的一种精神总结,很有意义。”
  妻子点头。
  ......

冬至到了。
  我和妻子提前一天回家乡打点。第二天早上,几个家人租了一辆旅行车,陪着妈妈,捧着爸爸的骨灰盒,也到了山口。我、妻子和一大批亲眷、族人已在那里等候。
  等车一到,先把妈妈扶到她的表弟长标舅舅家休息,因为乡俗不主张她出现在爸爸的下葬现场。
  我从弟弟手中接过爸爸的骨灰盒,走在最前面。琴花阿姨早已准备好一把大伞罩在我头上。长标舅舅提醒我,要边走边喊。我问他喊什么,他说,就喊:“爸爸,回家了!”
  于是我喊:“爸爸,回家了!我们回家了!”
  我童年时非常熟悉的山草气息扑面而来。眼前就是了,大地的祭坛,百家的祠堂,永远的吴石岭。
  上山坡了。山坡边上已排着亲眷、邻里送的一个个花圈。脚下是山石和泥沙,还有大量落叶和松针。我又喊:“爸爸您看,那么多人陪着您,琴花阿姨给您打着伞,我们一起回家了!”
  山坡下那条由东向西的路,就是我在六岁前的一个晚上独自翻过吴石岭和大庙岭去寻找妈妈的路,这事,爸爸一直不知道。山坡上全是密密的杨梅树,我在《牌坊》中写过,小学同班同学中有一部分住在山脚下,家里都有杨梅树,杨梅季节邀请老师进山吃杨梅,老师进山后只听到四周亲热的呼叫声却不见人影,呼叫声来自于绿云般的树丛。这些描述,爸爸都读过,他现在就要到绿云深处长眠。
  山坡往西一箭之遥,就是上林湖了。这里细洁的泥土、清澈的湖水、纯净的炭火,烧制过曹操、王羲之、陶渊明、李白的酒杯。我在《乡关何处》里写到过这一切,这篇文章爸爸也读过,从今天开始,他要夜夜倾听那遥远的宴飨。
  宴飨结束之时,爸爸也许能见到那位尚未确证的祖先余上林先生,以及他的儿子和朱夫人,最后一对窑主夫妇。千年窑火与南宋一起熄灭,与岳飞、文天祥、辛弃疾一起熄灭,为的是留取半山的干爽,来侍奉那一批古书,文化的遗脉。但遗脉一直没有找到,直到今天。这里边埋藏着太多的未知,爸爸细致,会有耐心去一一探询。
  无论如何,那个初春的夜晚,上林湖边随着一对年轻夫妇的喊声,窑火一一熄灭时的景象非常壮观。我想,从今以后,爸爸只要看到夕阳入上林湖时的凄美图景,都会产生联想。
  隔着一条山路,对面的山坡上有一长溜平展的墓台,那里留下了我家的另一段历史。四年前我与妻子来拜扫时长草没身、路径难寻,便修筑了这个水泥墓台,以及通向墓台的一条水泥小路。
  东首第一个,是“文革”期间屈死在安徽的叔叔余志士先生的墓。我说过,叔叔出生在上海而不喜欢上海,工作在安徽而不喜欢安徽,独身一人,寻找洁净处所。这儿,就是这位美男子的人生终点
  第二个,是伯伯余志云先生的墓。他去世太早,我没有见过,但他留下的一箱子书,为我的草昧童年打开了一个大门
  第三个墓最大,是祖父、祖母的了。祖父早逝后,由祖母挑起全家重担又走了整整半个世纪,但让我们不安的是,墓碑正文上没有这位伟大女性的痕迹,只有在旁侧石刻碑记上提及“毛氏”二字。这是此间祖辈的风尚,到了父辈,墓碑上就会并列夫妻的姓名了。我想过很多补救办法,都不行,何况我们确实也不知道祖母的真名。这个墓的碑文和碑记,都是外公写的,书法很好,得益于柳公权和欧阳询之间
  第四个墓是外公自己的了,碑文是他自己写的,笔触已很衰疲。外公落魄一生又诗酒一生,与我们这些晚辈都嘻嘻哈哈,因此我们从东到西一个个拜扫过来,到他这里就悲氛大减,都微笑着给他老人家上香。
  墓台就这么长,两端都很难延伸,因此爸爸的墓只能安在对山。当然也有另一个理由,对山上面还有曾祖父余鹤鸣先生和曾祖叔父余鹤生先生的墓。祖母曾嘱咐爸爸要年年祭扫,又特别关照,曾祖叔父终身未娶,祭扫时不可怠慢。爸爸听话,把自己的墓安排在祖辈脚下。
  听长标舅舅说,我的表哥王益胜先生的墓,也在祖父、外公的同一个山坡上。但今天上山的人很多,有好几位已经劳累不堪,也就不去寻找那个太悲惨的恋情故事了。
  当年,当我们还都是小阿的时候,是我第一次带着益胜哥进山的,把他吓得不轻,慌张逃出。现在,他早已成为这座山的一部分。
  造成这个悲惨故事的另一个主角,表哥的母亲,我的姨妈,其实更加悲惨。她也安葬在此山,却没有葬在她儿子的边上,这曾经使我很难理解。现在我理解了,她晚年一次次在这里饮泣,似乎觉得儿子不会原谅她。但她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山坡,最后把无穷无尽的后悔,埋藏在别人很难寻找的荒草间。
  长标舅舅说 她自己选定的墓地,柴草都高过了头顶,脚下虫禽太多,谁也进不去。
  姨妈的自我惩罚,非常残酷。
  ──我站在山口,看着、想着这一宗宗前辈的坟墓,突然如获神谕。山道两边,是两页斜斜的山坡,这便是一本硕大无比的古书,每个坟墓都是一段秘语,写在草树茂密的书页上。这本书有旧章又有新篇,但整个说来,仍是一本古书。
  这便是“吴石岭里藏古书”。
  办完事下山,大家去了朱家村。
  ......

桥头镇的乡亲们保全了我家的老屋。我小学的老同学杨新芳先生见到我家迁居上海后散落在邻居间的家具,还一件件收集,又有小镇文化站的余孟友先生和本家余建立先生留心照管,结果,也就完整地留住了我的童年,留住了当年妈妈和我夜夜为乡亲们写信、记账的门户,留住了村庄里曾经惟一亮灯的所在。
  又见到了我出生的床。妻子轻轻地摸着床楣,说:“真是精致,像新的一样。”我说:“那兰花布帐也没有换过,我第一回睁开眼睛看到的,就是它。”
  我往床沿上一坐,只觉一种懒洋洋的困乏。我从这儿下地,到外面借住了那么多地方,到今天回来。
  一个年轻的族亲在一边说:“可惜,你《老屋窗口》里写到的风景,全被那么多新建筑挡住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屋后就是繁忙的公路,车辆拥挤,当年小坝里夜航船的梆子声,也不会再有。祖母听到梆子声就起床了,点亮一盏小小的油灯,右手擎着,左手摸着楼梯护板一步步下楼,不久,灶间的烟囱里就飘出了几缕白雾。
  楼梯边,就是我的小书房。当年我踮脚进去,支起帐子读完了《水浒传》,借着梁山好汉的勇气把黄鼠狼镇住了。
  前几个月,乡下有人到上海,我已经托他们把几个书箱带回,放到这个屋子里。书箱里装有一些旧书,却还故意留出了不少空当,我早就想好了,还有一些东西要郑重地存放到这儿。
  我说过,这个小书房的楼板下正是过去余家安置祖宗牌位和举行祭祀的堂前”。那么,我要把爸爸临终留下的那一大迭纸页,包括大批判简报、申诉材料和他写的一张张借条,存放在这里,给祖宗一个交代。
  我知道,爸爸一定会赞成我的这个安排。我本想在他下葬时当场焚毁这些伤心纸页的,但冥冥中有一个声音在说:“留下。”
  我自己也要留下一堆东西在楼板上,那就是我实地考察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记录,以及近十余年来中国文化传媒界对我的大规模诽谤文字。虽然还远没有收齐,但现在看到的冰山一角已经极为惊人,在中国创造了好几项纪录,我想余家的祖宗一定会因此而自豪。
  我还会把十余年来我的著作的盗版本百余种一起存放在这里,在这方面我也创造了全国纪录。
  会让祖宗不悦的是,对我的诽谤者和对盗版的辩护者中,竟然也有两个余家子弟。对此我会求告祖宗,不必动用家法,挥手摒逐便了。
  当年在这屋子里没有读懂《石头记》,却读懂了《水浒传》。没有得到《三国演义》,但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却有一篇《草船借箭》,读得神醉心驰。诸葛亮驱使一排草船在清晨浓雾的江面上游弋,敌军误判,万箭齐发。草船把万支乱箭全部带回,而诸葛亮却坐在草船里边悠然喝酒。
  今天我也把射向我的万支乱箭带回来了,哗啦啦地搁在楼板上,让黄鼠狼们消遣去。然后锁门,摇手呼喊,我们也到镇上去喝酒。
  路上我想,目前手头正在写一本书《借我一生》,必然涉及诽谤者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历史真相,因此是一艘最大的引箭草船。这次引箭,多多益善,目的是为后人留存一点奇特的资料。我要后人注意的,并不是那几个职业诽谤者,而是今天中国传媒界不知为什么又对他们重新产生巨大的兴趣,把他们手上只要没有“现实政治麻烦”的伤人刺棘全都当作利箭一一发射出来的惊人景象。在这种景象中该怎么做,余家祖宗已有默默暗示。至少,我本人连远远地扫一眼也不会了。刚刚已吩咐过家乡文士和儿时同学,空时逛逛书肆,一见便随手抓下,直接锁进老屋。
  诸葛亮把带回来的一大堆乱箭重新用作武器,我不会。我只是让自己的老屋永远锁住那些凶器,让它们慢慢锈蚀,让世间少一份凶险。因此,贮箭的老屋是一座仁宅。
  有爸爸的借条在上,那就足以证明,余家长辈只在乱箭横飞中试图借取家人的生命,包括我的生命。
  快到小镇的时候,我问小学里的几个同班同学:“还记得《草船借箭》吗?”
  他们说:“看你说的,这怎么会忘?”
  我又问:“黄鼠狼会啃咬纸页吗?”
  他们说:“一般不会吧。”却又看了我一眼,奇怪前后两个问题毫无关联。
  那我就放心了。那些纸页中惟一不能损坏的,是爸爸写的那些借条。
  妈妈由家人陪着,坐旅行车回上海了。
  临走前她站在老屋里对我说:“真想在这个屋子里再住几天。”
  我说:“灶头还在,却没有柴;老缸还在,却没有水;大床还在,却没有被……”
  妈妈无奈地笑了。她也知道,这老屋只能看,不能住了,乡亲早就用上了煤气、自来水和卫生设备。他们都纷纷拉妈妈去住,但我们一行人太多,会过分地打扰人家。
  我和妻子没有跟着他们回上海,而是继续东行。
  妻子说:“你的家乡比我的家乡好。我们两人,行踪飘飘,不知何处停息,真该在家乡附近找个地方住下,反正你的笔也拍卖掉了。”
  她说的是,前些天北京一个慈善组织为了救济孤残儿童举行拍卖,王石先生捐献了他登上珠穆朗玛峰时穿的那件衣服,我捐献了穿越世界最危险地区时天天写《千年一叹》的那支笔。主办者来电说,是恒基伟业的老总用不小的价钱买了我的笔。于是,一批孤残儿童有了常年的牛奶和衣物。这事,既让我高兴,又让我轻松。
  我对妻子说:“真该落脚了。我上次来时看上了一个地方,这次正好让你去核准。”
  我知道她会满意。因为我们都认识一位已故的日本音乐家,他每年大部分时间住在一个冷僻的海岛,小部分时间在世间漫游。她欣赏这种生活。
  她果然核准了。
  但是,那里没有房卖,只能寻租。
  借住了一生,还是借住。
  所幸那是真正的海岛。从它到太平洋,没有任何阻挡;从大陆通向它,只有船,没有桥。

                                     人生有了容忍才更加精彩——读余秋雨散文《借我一生》

  读与评

 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借我一生》中一字一句透露出的大气,优美中夹杂着一丝淡淡的无奈使我深受感动。

 《借我一生》是先生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先生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我感到,这也是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我与先生似乎是同时代的人。先生在文中展示的那个遥远而又似曾相识的年代,特别是在文革中受到的磨难委屈,生活的艰辛无奈,那段岁月的荒唐和恐怖我身同感受。文革结束后,先生对学术的孜孜追求,放弃世俗的名利实现自我的超越,让我更加认识到什么叫大家风范。尤其是在院长干得很辉煌的时候,却做出了“真正的人生选择”辞去职务,做了“人文行者”!试问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通过先生的回忆,我们得以对其在一系列文化散文中所表达的思索理路进行一次梳理:少年时代的经历(如为邻居写信而受到尊重)培养了他对文化的亲近与信任;文革时期的遭遇与观察令他对“文化废墟”的前景产生了深深忧虑;在奉化及其后苦读的阶段里,他通过传统典籍的广泛涉猎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信念;在艺术理论阐释与创作的过程中,他领悟了“结构”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重要性,使我懂得了未知结构、两难结构的艺术魅力;在担任行政领导的过程中,他开启了对“几百年来中国文化低效化”的反思;而在独自上路的旅程里,发现了以“对话”重新塑造和建构一种民族文化体系的可能;此后的旅程与创作,则是对于他这一文化思路的亲身实践……

 读《借我一生》,跟随着先生的心路荡漾在人生感悟中,那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然后才真切感受到阅读的美妙。我想,只有经过时光的流转,生命的体悟,回头再看,才可感知那份阅读心境的真切。

 其实一个人的一生,的确与所处的时代命运紧密相连,当时代出现悲剧,个人的悲剧命运也就很普遍了,至于为什么还是会出现百味人生,那实在是个人天赋、禀性、教育的不同所导致。先生在字里行间里面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对知识的渴求与追寻,对苦难的接受与抗争,对真理的坚持与探索,都值得我们特别是生小辈们学习

 应该学些什么呢

 首先,是对生活的积累与思考。先生幼年因为家庭的原因,7岁就开始为村里的人们读信、写信,为村里记工分,这是生活对他的馈赠,很少有人7岁就能接触、处理这么多这么复杂的人情世故,这对于他快速的成长与提高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做了并还总结,他小小的心灵,面对这些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时候,能够自动的、不需要大人提醒的进行认识与总结,这一点难能可贵。

 其次,对于社会现实,对于纷繁复杂的人和事,我们要有鉴别力,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随波逐流失去大局观,尤其在做人品德与操守上,绝对不能做违背良心与道德的事。文革中损害了多少人?你整我我整你,朋友出卖朋友,儿子不认父母,这些人难道连一点是非观也没有?恐怕不是,除了看不清长远与未来,还有不健康的病态心理在作怪,畸形的小人心态在作祟!纷繁复杂的世界并不会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会变得风平浪静。

 再次,面对困难甚至磨难,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战当我读到先生他们在太湖农场的沼泽地里垦荒这一段,我的心在颤抖了这样的生活,就算是身强力壮的农村汉子也难以忍受,更何况戴着眼镜身体瘦弱的大学生,但先生居然挺过来了,而且干得很出色!如今城里的许多许多的可爱的小宝贝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怎么能懂得?怎么能理解?须知,活着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过去的历史,难保不会在现实重演,虽然文革这样的黑色幽默,这样的荒诞历史将来发生的几率很小,但文革没有了,还有战争呢,还有瘟疫呢,还有数不清的天灾人祸呢!

 最后,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对生命的理解先生作为当代文化界的名人,面对不少对他的怀疑、不满、猜测甚至诽谤时,从开始时生气,到后来“不争、不辩”,全都“冷处理”了。读完《借我一生》我释然了,这就是先生的可之处真的,一个人要拥有那种豁达超脱物欲的自然心理状态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其实最难做到当我们功成名就的时候,当我们志得意满的时候,突然听见角落里传出来的诽谤、诬陷的声音,我们该怎么做?我们能保持冷静与祥和吗

 我读《借我一生》,有感想、有收获,就是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更加懂得对事物的包容和理解因为生活有了容忍才更加灿烂,人生有了容忍才更加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