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学习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读余秋雨散文《笔墨祭》

(2021-04-04 06:03:44)
标签:

读书

用心学习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读余秋雨散文《笔墨祭》
                                                                                                                    余秋雨书法

笔墨祭/余秋雨

 

中国传统文人究竟有哪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这个问题,现在已有不少海内外学者在悉心研究。这种研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也时时遇到麻烦。年代那么长,文人那么多,说任何一点共通都会涌出大量的例外,而例外一多,所谓共通云云也就很不保险了。如果能对例外作一一的解释,当然不错,但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成了自己出难题又自己补漏洞的尴尬格局。补来补去,痛快淋漓的主题都被消磨掉了,好不为难煞人。

我思忖日久,头脑渐渐由精细归于朴拙,觉得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同点他们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不管他们是官屠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苟,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这副笔墨总是有的。

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干脆偷偷懒,先把玩一下这管笔、这锭墨再说呢

一切精神文化都是需要物态载体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就遇到过一场载体的转换,即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场转换还有一种更本源性的物质基础,即以钢笔文化代替毛笔文化。五四斗士们自己也使用毛笔,但他们是用毛笔在呼唤着钢笔文化。毛笔与钢笔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它们各自都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作为一个完整的世界的毛笔文化,现在已经无可挽回地消逝了。

诚然,我并不否定当代书法的成就。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在这一点上有点像写古诗。五四以降,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他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入某种不自然。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恳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启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相传汉代书法家师宜官喜欢喝酒,却又常常窘于酒资,他的办法是边喝边在酒店墙壁上写字,一时观者云集,纷纷投钱。你看,他轻轻发出了一个生命的信号,就立即有那么多的感应者。这与今天在书法展览会上让人赞叹,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这使我想起现代的月光晚会,哪个角落突然响起了吉他,整个晚会都安静下来,领受那旋律的力量。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蕃篱的。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伤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师直官的学生梁鸽在书法上超越了老师,结果成了当时的政治权势者争夺的人物。他曾投于刘表门下,曹操破荆州后还特意寻访他,既为他的字,也为他的人。在当时,字和人的关系难分难舍。曹操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运筹帷幄之余悉心观赏。在这里,甚至连政治军事大业也与书法艺术相依相傍。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我听过当代几位大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实在很不像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丽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当代许多著名人物用毛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济,但不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鄙弃。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里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统和生命信号系统。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麓子,这种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仅仅为了练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

           用心学习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读余秋雨散文《笔墨祭》

                                     用心学习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读余秋雨散文《笔墨祭》
                                                                                                        余秋雨书法

 读与评

 我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笔墨祭》是先看到了一篇对其有反面意见的文章。网上搜索查看,竟是不止一篇,甚至开了国骂。这是有价值了,引起我的注意,找来先生的原文品读再三,我感到,先生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不仅仅他的《笔墨祭》,包括他的所有的历史文化散文都展现了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笔墨祭》先生用较为犀利的视角洞察出了中国许多文人的交点——笔墨文化。在文章的开头,先生就提及到两种文化载体的对抗(即毛笔文化和钢笔文化)。接着,他就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中国毛笔文化的画卷,从师宜到二王,从苏轼到赵孟頫,从对他们字的分析谈到他们的人品。他用这幅画卷揭示了笔墨文化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存在的自然性和必定性。

 然后,先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文化渗透。浩浩中国,文化连绵悠长,许多诗词人经常在别人的作品中寻经引典,何况是古老的笔墨文化呢?书法家的书法自然不是天成,多多少少都有些前人的痕迹。正因为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我们才能够把零散的文化珠子连起来,才有比较完整清晰的文化体系。当然,文化世界里毕竟也会出现奇迹,也会有一两个不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巨人,但他们毕竟是极少数,如果文人们都能创造如此的奇迹,那么文化的奇丽自然让人叹为观止,但从整体上而言,这种文化是支离破碎的,是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量的,也就难以构建起绵长的中华文明。

 如今自然也有写毛笔书法的人,除了一些闲来无事的垂垂老者外,就是许多青少年了。那些青少年大多是从很小的时候学习书法的,其中也不乏精通者,但看着他们,我总觉得好笑而且无奈。据我所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习书法是为父母所逼,那么是否说明他们父母热爱中华文化,希望他们得以继承呢?我看并非如此,那些家长无非想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将来当他们上学或是走上社会时比别人有优势罢了。由此可见,这些人学习书法存在着很强的功利心。毛笔文化已不是他们的爱好或是生命。而仅仅成为了他们争取功名的一种手段,这也许就是毛笔文化的悲哀。正所谓心诚则灵,如果让功利填满了心,又有谁能真正地领略到毛笔文化的精髓呢?

 诗词对联等文化也有着同样的命运,会者寥寥,乐者寥寥,精者更寥寥。

 五四狂潮留下了中华文化的根,却卷走了中华文化的魂,让中华文化出现了传宗接代的困难,给中华文化带来了灭顶之灾,但这到底是它的错,还是现代中国人的错?

 中国要富强,中华民族要复兴,靠的不仅仅是军事经济的崛起,另一个重要的筹码就是文化。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不用向别人“借”,只要我们将已经拥有的文化发扬光大,就足以翘首世界。我们必须正视中华文化,用心去学习和感受它的内涵与魅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继承它,从而将它发扬光大。 

 正如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他本人并不会武功,靠着自己的理解与顿悟,一招一拭,信手拈来,却能在刀光剑影中泼墨挥毫!我们不能苛求先生是一个全才,就其当代文坛地位与修为,写一篇《笔墨祭》本无可厚非,但令我惊讶的是,竟是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如此沸沸扬扬,乃至于使出“国骂”,我想,于人于己,有害无益,的确有染于文学这片静土。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那一杆毛笔,那一方墨砚,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魂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