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日修身品自高,天天养性德至厚——读王通《止学》2

(2021-01-30 06:44:38)
标签:

读书

日日修身品自高,天天养性德至厚——读王通《止学》2

止学/王通(2)

情卷六

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译文】情感过度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会失去法则。神色保持不变,就无人能猜测出他的心思。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上下知离,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译文】上司没有度量容人就会失去威信,下属不能忍受屈辱就不会成就事业。上司和下属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的地位自然会保全。君主和臣子过於亲密,做臣子的反而会招来祸殃。小人的荣达,不可以和他们攀附交情。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译文】情感有疏远的时候,最亲近的人不会超过自己,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他人痴迷。情感难以追寻,过去的一去不回,明智的人不会懊悔不已。

4.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译文】注重情感的人艰辛多,缺乏情义的人磨难少。情感不加收敛,命运就不会有好结果了。

 

蹇卷七

1.人困乃正,命顺乃奇。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译文】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

2.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天灾示警,逆之必亡;人祸告诫,省之固益。躁生百端,困出妄念,非止莫阻害之蔓焉。

【译文】事情的变化不是有智慧的人就不能掌握,事情的根本不知停止就无法保存。天降灾难表示警告,违逆它一定会灭亡;人生祸乱让人警戒,反省它必有益处。躁进产生无穷祸患,困境容易生出邪恶的念头,不停止就不能阻止此中害处的蔓延了。

3.视己勿重者重,视人为轻者轻。患以心生,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

【译文】看视自己并不重要的人为人所重视,看视别人十分轻视的人被人轻贱。祸患从思想引发,如果把困境视为乐事,那麼困境就不是困境了。

4.穷不言富,贱不趋贵。忍辱为大,不怒为尊。蹇非敌也,敌乃乱焉。

【译文】穷困不可以说富贵的事,贫贱不要去攀附富贵的人。忍受屈辱是最重要的,不发怨怒是最宝贵的。困境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放纵胡为。

 

释怨卷八

1.世之不公,人怨难止。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2.君子不念旧恶,旧恶害德也。小人存隙必报,必报自毁也。和而弗争,谋之首也。

【译文】君子不计较以往的恩怨,计较以往的恩怨会损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报复,这样只能让我毁灭。讲和而不争斗,这是谋略首先要考虑的。

3.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结焉。

【译文】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谴责了。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4.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译文】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心卷九

1.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

【译文】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思想可以制伏他。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

2.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译文】不向他人求助,尊严就不能受到伤害。没有特殊爱好的毛病,自身就不会迷失。自我放弃的人人们无法拯救他。

3.苦乐无形,成于心焉。荣辱存异,贤者同焉。事之未济,志之非达,心无怨而忧患弗加矣。

【译文】苦与乐没有一定的形态,它的形成取决於人们的思想。荣与辱存有差异,贤明的人却同等对待它们。事情没有成功,志向不能达到,思想上没有抱怨就不会增加人的懮虑和祸患了。

4.仁者好礼,不欺其心也。智者示愚,不显其心哉。

【译文】仁德的人喜好礼仪,是不愿欺骗他的思想。有智慧的人显现愚钝,是不想暴露他的思想。

 

修身卷十

1.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

【译文】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不培养品行,人的才能就会用於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

2.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疵,大节堪毁。敬人敬心,德之厚也。

【译文】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

3.诚非致虚,君子不行诡道。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验其德焉。

【译文】真诚不能靠虚假得来,所以君子不使用诡诈之术。祸患由於自身而产生,小人很难战胜自己。对诽谤的话不惧怕,对势大的人不放纵,以此可以验证一个人的品德了。

4.不察其德,非识人也。识而勿用,非大德也。

【译文】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别人。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

 

 【读与评】

 读《止学》,颇有感触。

 说人的修养,就是两层意思,修就是戒,就是戒掉不好的习惯,养就是固,就是巩固好的习惯。修养之目的就是积淀品德的过程,常言道,“小胜靠谋略,大胜靠品德”。易经上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就是说德之不足,失败是必然的事,唐朝魏征写《谏太宗十思疏》开篇就说到,“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清代名将曾国藩把自身修养和实现理想的辩证关系总结为内圣和外王。内圣即所谓的修身养性,克己慎行,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二者的关系是,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这种关系在四书五经中《大学》的开篇即有详尽的论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内圣,而外王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精辟的论述道明了知识学习、自我修养和实现理想抱负之间的次第关系,这是古人一直遵循的修为之道。

 一个德厚品高的人,他的情绪肯定是好的、稳定的,而品德则是“性命”与“修养”决定的。“性”与“命”是两个概念。“性”是指脾气禀性,佛教讲人有3性,天性、禀性和习性。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天性;脾气好坏,这是禀性,是习性决定的,这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精神属性。再说“命”,一个人有两个“命”,一个是精神生命,另一个命则是肉体的命,由五脏、六腑、骨骼、血脉和经络等构成。性与命的好与坏,表现的形式就是情绪,比如一个人的脾气暴躁、温柔、急躁、多变,这些现象是由一个人的脾气禀性决定的,同时也是由肉体的命决定的。因为人的身体不好,有病症,都会直接表现在情绪上。比如按照中医理论讲,肺不好就会影响肾脏,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肺不好、肾水不足,就打不起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而肾不好又影响肝脏和心脏,肾水不足则火气上升,心属火、肝属木,心、肝火旺,人就易怒、烦躁、爱发脾气,这些变化都会在情绪上表现出来。修养是“性命”双修,要修正自己的脾气、禀性,还要保养身体健康,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有好的心态和好的情绪。当然,德行再高,修行再好,也会有情绪波动,不过是波动的频次少,而德行不高,修行不好则波动的频次就多。我们常讲这个人不行,实际上就是这个人脾气禀性不好。

 我认为,在社会上,那些不成功的人并不是他们没有机遇,也不是他们资历浅薄,更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他们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常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个机遇很好、能力很强的人,而且对自己从事的事业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就是因为脾气不好,性情急躁,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功亏一篑。我们还经常看到一些很好的朋友,很好的同僚,甚至兄弟、夫妻,一语不合,性情暴躁,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反目成仇。我们还经常看到有些有地位和有身份的人,在工作和事业上遇到提拔无望或受批评遭罢黜等情况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没有控制好情绪,最后不得不以悔恨告终。

 总之,如果不加强修养和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最终都是从害人开始,又都以自毁前程而告终。冀衡在《决定一生命运的五种能力》一书中提到,第一种能力就是自治的能力:自治的能力就是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当今世界以一切都不确定的特征把人们带入了嘈杂、浮躁和复杂之中。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人如果没有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任凭情绪恣意泛滥,倒霉、失败是注定的。卡耐基说:“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天,每个人首先面临的则是情绪的控制,我毫不犹豫地将情绪管理定为整个人生的第一管理。”提升情绪管理能力的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的修养。正所谓“日日修身品自高,天天养性德至厚”。

 提升我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并燃起为美好事物而奋斗的激情则是修养的最终目的。如果你的修养只停留在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那只是一艘停留在港湾不能远航的船。同样,你只会燃起为美好事物奋斗的激情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你就会在大海上荡来荡去,到达不了彼岸,甚至沉入大海。

 一个人,如果能静下心来阅读《止学》并逐渐感兴趣,哪怕事务缠身,哪怕似懂非懂,也要抽出时间来结合自己的成长实践认真读一读天赐的好书,也许它会改变你的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