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厚适意的人生情趣中独特的人生哲思——读梁实秋散文《读画》

(2021-01-16 07:31:18)
标签:

读书

    丰厚适意的人生情趣中独特的人生哲思——读梁实秋散文《读画》

        读画/梁实秋

《随园诗话》:画家有读画之说,余谓画无可读者,读其诗也。随园老人这句话是有见地的。读是读诵之意,必有文章词句然后方可读诵,画如何可读?所以读画云者,应该是读诵画中之诗。

诗与画是两个类型,在对象、工具、手法,各方面均不相同。但是类型的混淆,古已有之。在西洋,所谓Ut pictura poesis,诗既如此,画亦同然,早已成为艺术批评上的一句名言。我们中国也特别称道王摩诘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究竟诗与画是各有领域的。我们读一首诗,可以欣赏其中的景物的描写,所谓历历如绘。如诗之极致究竟别有所在,其着重点在于人的概念与情感。所谓诗意、诗趣、诗境,虽然多少有些抽象,究竟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最为适宜。我们看一幅画,可以欣赏其中所蕴藏的诗的情趣,但是并非所有的画都有诗的情趣,而且画的主要的功用是在描绘一个意象。我们说读画,实在是在画里寻诗。

蒙娜丽莎的微笑,即是微笑,笑得美,笑得甜,笑得有味道,但是我们无法追问她为什么笑,她笑的是什么。尽管有许多人在猜这个微笑的,其实都是多此一举。有人以为她是因为发现自己怀孕了而微笑,那微笑代表女性的骄傲与满足。有人说:怎见得她是因为发觉怀孕而微笑呢也许她是因为发觉并未怀孕而微笑呢这样地读下去,是读不出所以然来的。会心的微笑,只能心领神会,非文章词句所能表达。像蒙娜丽莎这样的画,还有一些奥秘的意味可供揣测,此外像Watts的《希望》,画的是一个女人跨在地球上弹着一只断了弦的琴,也还有一点象征的意思可资领会,但是Sorolla的《二姊妹》,除了耀眼的阳光之外还有什么诗可读再如Sully的《戴破帽子的孩子》,画的是一个孩子头上顶着一个破帽子,除了那天真无邪的脸上的光线掩映之外还有什么诗可读至于Chase的一幅《静物》,可能只是两条死鱼翻着白肚子躺在盘上,更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也许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一点。画山水不是《春山烟雨》,就是《江皋烟树》,不是《云林行旅》,就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尤其是文人画家,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山水画中寄托了隐逸超俗的思想,所以山水画的境界成了中国画家人格之最完美的反映。即使是小幅的花卉,像李复堂徐青藤的作品,也有一股豪迈潇洒之气跃然纸上。

画中已经有诗,有些画家还怕诗意不够明显,在画面上更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自宋以后,这已成了大家所习惯接受的形式,有时候画上无字反倒觉得缺点什么。中国字本身有其艺术价值,若是题写得当,也不难看。西洋画无此便利,《拾穗人》上面若是用鹅翎管写上一首诗,那就不堪设想。在画上题诗,至少说明了一点,画里面的诗意有用文字表达的必要。一幅酣畅的泼墨画,画着有两棵大白菜,墨色浓淡之间充分表示了画家笔下控制水墨的技巧,但是画面的一角题了一行大字:不可无此味,不可有此色,这张画的意味不同了,由纯粹的画变成了一幅具有道德价值的概念的插图。金冬心的一幅墨梅,篆籀纵横,密圈铁线,清癯高傲之气扑人眉宇,但是半幅之地题了这样的词句:晴窗呵冻,写寒梅数枝,胜似与猫儿狗儿盘桓也......”,顿使我们的注意力由斜枝细蕊转移到那个清高的画士。画的本身应该能够表现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不需另假文字为之说明,题画的办法有时使画不复成为纯粹的画。

我想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一说到读便牵涉到文章词句,便要透过思想的程序,而画的美妙处在于透过视觉而直诉诸人的心灵。画给人的一种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说便不着。

 

 【读与评】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读画》,以鲜明有力的材料,阐明了读画就是读诗的道理,从而启发人们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凝视事物,读出事物背后的东西来,表达了先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在看似平淡的笔墨间流露出对中华绘画的赞美,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赞美。

 先生首先由《随园诗话》引出读画一说,应该是读诵画中之诗的观点,可以说,先生这个观点是很新颖的,读画,就是读出画中之诗,要善于读出画面背后的诗意来,使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这是因为,读一首诗,可以欣赏其中的景物描写,即所谓历历如绘。诗之极致毕竟别有所在,其着重点在于人的概念与情感。所谓诗意、诗趣、诗境,多少有些抽象,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最为适宜。而看一幅画,可以欣赏其中蕴藏的诗的情趣,但并非所有的画都有诗的情趣,而且画的主要功能在于描绘一个意象。

 先生在文中指出了读诗和看画的不同方法,接着比较论证了中国画里的诗意较多一点。读这一段,我心里反复思忖:为什么说比较起外国画来,中国画里的诗意多一些呢?我觉得,一是不少画,只看画题就觉诗意盎然;二是文人画家,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山水画中寄托了隐逸超脱的思想,所以山水画的境界成了中国画家人格最完美的反映;三是即使是小幅的花卉,也有一股豪迈潇洒之气跃然纸上。

 不少画家,在画面上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这样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又令我费心地琢磨,我领悟,这是因为:(1)  中国字本身有其艺术价值,若是题写得当,也不难看,而且画里面的诗意也有用文字表达的必要;(2)  题上字的画就由纯粹的画变成一幅具有道德价值概念的插图了;(3)  画的本身应该能表现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不须另外再借助文字作说明,题画的办法有时使画不复成为纯粹的画。

 似乎有点不好理解,但好在先生在文中第四段举了金冬心在一幅清癯高傲之气扑人眉宇的墨梅之间题写词句这个例子,帮助我们对此问题的理解:所起到的作用是,首先从正面阐述了中国字本身有其艺术价值,画家用文字表达画里面的诗意的必要。其次从反面论证了先生的观点:画的本身能够表现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不需另假文字题画。其次是使文章内容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最后得出画的最高境界是给人心灵上的享受的结论。

 总之,我以为,画与诗本是不同的领域,读画是读诵画中之诗,读画是在画中寻诗。画的最高境界不是可以读得懂的,画的美妙处是给人心灵上的享受,不可言说。

 读先生的散文,我觉得要用扩散性思维来领会。他的散文看起来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的散文,似乎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他的散文,触类旁通,信手拈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任何琐碎小事,一到他的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他的散文看似轻松洒脱,但是没有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就是一绝。

《读画》内容简短,但又记述翔实。平淡悠远而内蕴深邃,充满智慧,和先生的《下棋》、《排除》等散文小品一样,常常是引经据典,又穿插谈笑,趣事,俚语,学识十分丰厚,不仅使作品具有一种雍容大度,舒徐自在的品格,而且更显他清雅恬淡、随心所欲、丰厚适意的人生情趣中独特的人生哲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