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消费 / 培根
财富的用处是消费,而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荣誉或善举。因此特别的消费当以其原因之价值为度;盖为了国家,和为了天国一样,也可以自甘贫乏的。但是普通的消费则当以一个人的财产为度;并且要管理得宜,务使消费不要超出收入;并且要勿受仆役的欺骗;还得观瞻极佳,务使实付之款比外人的估计为少。无疑地,假如一个人仅仅要出入相当,不至贫乏的话,他日常的支出也应当仅及他的收入的一半;若是他要变为富有的话,那他的支出就应当只有收入的三分之一。即是很大的人物而躬自检点自己的财产也不算是一件自卑自贱的行为。有些人不肯如此做,其原因不仅是大意,也有因为恐怕检点结果发现自己已经破产而生烦恼者。但是如果身体上有了创作,不检验是不会好的。那完全不会检点自己的财产的人务须要用人得当,还得常常换他们;因为新用的人比较胆小而计谋少一点。那不能常常检点他的财产的人应当把出入的一切数目都规定了。
一个人如果在某一项上消费多,则他必须要在别的一项上例如他在吃喝上爱花钱,那末他就应当在衣着上节省;要是他在住屋上爱花钱,他就应当在马厩上节省,皆是也。因为那在每一项上都是花钱很多的人是难免堕入逆境的。一个人在清偿债务的时候,如果过于求速,要一举还清,也会和久欠不还一样地有害的。因为急于求售和多欠利一样地不利也。再者,一举而还清了债务的人是会又走入借债的路上去的;因为他一旦忽然发现自己没有债务的困难的时候,就会故态复萌的;但是那一点一点地还清债务的人借此可以学会一种节俭的习惯。他的心理和他的财产将同受其益。有财产需要补救的人是不能轻视小节的,这是一定;并且,就一般而言,与其卑躬屈节以求小利还不如减少零星的花费较为得体。一个人的经济担负如果是一起始就要长久继续下去的,那他就要很小心,不可冒然担承;但是在那些只有一次没有下次的消费上,则不妨较为大方一点。
【读与评】
培根的《消费》与《财富》可以看成姐妹篇,因为消费与财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
培根的随笔几乎每一篇的开头都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主题思想,大都是些惊人的警句或妙语。《财富》开头就写 “钱多了没用”这个为中国读者熟悉的主题。但《消费》开头一句就使我们感到陌生与惊讶:Riches
are for spending; and spending for honour and good
actions.(财富是为了消费;而消费是为了荣誉与善行。)那么,究竟怎样理解“消费是为了荣誉与善行”呢?读了紧接着的话,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说:如果消费是为了捐献给国家或救济穷人,那就是“荣誉”了。周国平先生在《人生哲思录》一篇文章写到钱的问题时说过:一个人如何消费他凭聪明、诚信、机遇获得的财富,更能反映他的人品。这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培根的意思。
培根写的显然是他本人那样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一些建议,对中国如今比较富裕的“小康”家庭,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比如:“当然,如果一个人想保持收支平衡,他的日常消费应该只占他收入的一半;如果他想逐渐变富,那就应该只占三分之一了。”如果有谁也像培根那样雇人管理家产,那就更可以参考他的“齐家”之道了。至于家庭消费占开支一半以上、甚至消费全部收入才勉强维持温饱的中国贫困家庭,又当别论。
据媒体报道说中国现在有家产百万元以上的富人几千万,需要继续脱贫、或靠救济、补贴的“低保户”有八千多万人;其他大部分就都属于不同等级的所谓中产阶级或“小康”家庭了。除了富人,子女上学,生病医疗,养老保险,住房消费,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的困难。这些民生问题在历次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会上成了代表们议论的重点与热点。特别是物价问题,更是亿万人关心的大事。政府采取许多有力措施,把通货膨胀(物价增长)的指数控制和新增就业岗位作为首要任务抓落实。因为这两大国计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家庭,前者属于消费,后者属于财富。
讨论财富与消费,又让我想到勤俭持家、勤俭建国的古有遗训;也想到现在政府提出的号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还回忆起“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铺张浪费是腐败的温床”等口号。生产(财富)与消费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我国的产品主要靠国内消费,商品销售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当然也要参加国际贸易与竞争。但曾经一度提出的“高消费促高生产”口号,对一个十四亿人口的、至今还有几千万贫民的、正在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的、发展中的中国,肯定不合乎国情民意。我觉得,我们仍然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时下,我国人均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在如何合理消费方面,还需正确认识。
一种是过度节约、把消费当浪费。有这种观点的人群大部分年龄比较大,因为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都经历过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有些甚至还经历过国家自然灾害严重的时期,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因此这些人会有根深蒂固的“勤俭节约”的思想。
现在国家总体经济水平提高了,但是这种凡事要靠节约的想法却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变。他们会觉得出去吃饭没有自己在家里做划算,买东西一定要货比三家,看见东西贵了,还会怀念起当年的物价......有过贫穷的经历,使得他们害怕再次经历苦难,所以不敢轻易消费,不愿把钱用于提高生活质量,而省下的钱也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去处,仅仅是简单的储存起来,这会让幸福感增加的没有那么强烈,但好在这种消费理念对于自身还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
另一种是过度消费,把消费当补偿。有这种消费习惯的人群与第一种人群相似,也经历过苦日子,但是当他们的收入增加了后,他们产生的是一种补偿性心理,那就是一定要多消费,通过对于物质的追求来弥补曾经物质和精神上的匮乏感。这种心理欲望爆发的前提是终于拥有了梦寐以求的财富,面对想要的东西,再也不用犯难。当然如果收入来源正当,消费也是无可厚非,但要是和物质的诱惑给人带来的欲望过大,一旦把持不住,那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因此这两种消费在我看来都不属于合理消费的范畴,钱不可以不花,也不可以乱花。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大多数人的消费生活正常合理,但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炫耀消费也大有人在。比如,在食物消费方面,出现了十几万、二十几万元的“豪宴”;在用品消费方面,几十万元一只的手表、上千万元一辆的轿车热销不衰;个别地方无节制地提升办公设施标准等。据统计,北京市每年产生的300万吨垃圾中,有60万吨为过度包装物,而处理这些过度包装物的费用又高达10亿元之巨。这些,都与建设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既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只有符合规律的正常消费才有可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过度超前消费的结果只能使社会经济失调。
当前,国家为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形势新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措施,作为百姓更应保持冷静清醒。要在大力提倡科学消费、文明消费、理性消费中,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消费质量,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有序发展。
现代社会中,消费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每个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能不能合理地消费将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的幸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学会合理地消费,其意义不仅在于如何花钱本身,其中包含了多方面思想道德的内容和个人消费能力的培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