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时变事,顺势而行——读培根《论革新》

(2020-08-02 06:01:13)
标签:

读书

            因时变事,顺势而行——读培根《论革新》

论革新 / 培根

 

初生之物往往是不美的,正在改革中的事物也是无此。因为革新正是时间之母所养育的婴儿。

然而,创业难于守成,好的开端可以为后继者提供典范。就人性而言,恶,似乎有一种自然的动力,在发展中增强,而善,却似乎缺乏一种原动力,只是在开始时最强。不断革新就是驱除这种“恶”的药物。有病而拒服药物只能意味着病的恶化,因为事物终归是要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时间是世上最大的改革家。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

既成的事物,即使并不优良,也会因已被习惯所适应而不断坚持。而新事物,即使更优良,也会因不适应于旧习惯而受到抵制。对于旧习俗,新事物好像陌生的不速之客,它很容易引起惊异和争议,却不易被接受和欢迎。

然而,历史川流不息。若不能因时变事,而一味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顽固保持旧传统者也难免成为当世的笑柄。有志改革者,最好以时间为榜样。时间之流,它在运行中更新了世上的一切,表面上却又使一切似乎并未改变。假如不是如此,新事物发生的太突然,就难免会遇到极大的反对力量。社会改革难免触犯既得利益。有些人会得益。受益者固然欢欣,而受损者则必然要诅咒那些改革的发起者。所以实行改革要十分谨慎。每一次改革都必须确有实效而并非为了标新立异。从事改革更不可轻率从事。要注意到,即使有很多人赞同,它还是很危险的!正如《圣经》所告诫我们的:“你们应站在路上察看,访求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灵魂方得安息。”

 

 【读与评】

 革新即创新。当今国际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让自己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市场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的,只有坚持创新,个人才能体现价值,企业才能获得优势,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中国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了,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的取舍,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清朝书法家翁方纲和刘墉,一个对古人书法刻意求似,一个却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翁问刘:“哪一笔是学古人的?”刘反问翁:“哪一笔是自己的?”这在文坛的记录中留下了诙谐又富于哲理的一笔。

 人们总是喜欢以古为师,在师古的基础上,求不同,求发展,才会有独特的风格,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翁方纲的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称道;但刘墉师古而不拘泥于古,在古人字体的神韵中,加入自己的风格,则尤为可贵。因为只有这样,书法才会发展,才有前途。事实上,翁方纲所崇尚的欧体也正是当年欧阳洵融各家笔意而成的。

 因此,世上没有靠描摹而成的风格,没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车轮不断向前,正是因为有了吸收和舍弃,才有了新事物。

 工业大革命时,人们不局限于仅用手工劳作,才去发明机器;人们不局限于仅在地上行走,才去研制飞机;人们不局限于仅用煤作为能源,才去探索电力的奥秘……

 如今,人类已可以遨游太空,而无数科学家却仍在努力地探索着,在研究、发展新的、更科学的规律;让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不能没在历史,但也不能忘记,那仅仅是古人的业绩。君不见“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只有师古而不泥于古,推陈出新,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

 人生之路遥远而迷茫,前方是未知的,只有不断的探索尝试,踏出第一步,我们才有成功的机会;只有勇于尝试,坚持不懈,才能有成功的一天。莎士比亚曾说过:“本来无望的事,大胆的尝试,往往能成功。”是的,我们只有不断的去探索尝试,打破常规,才能使无可救药的事,起死回生。大发明家爱迪生,在改革弧光线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达到满意的效果,需要寻找一种能经住热度2000度燃烧1000小时以上的灯丝,开始了艰苦的寻找过程。他先后做了1600种不同的实验,试用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后来他全力在碳化上下功夫,仅植物类的碳化试用就达到6000多种。他做了200多本笔记,达4万余页。3年时间,直到1880年上半年研究制出较满意的灯丝为止。许多人都想追求成功,虽然他们有能力成功,但是他们墨守陈规,不敢尝试,所以只能跟成功擦肩而过。

       “一次尝试,就有一次收获”, 爱迪生的这句话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诀。

 我想,在崇拜伟大人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崇拜造就伟大人物的勇于尝试的精神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