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更美好——读孙道荣散文《最美的对视》

(2020-04-19 06:42:36)
标签:

读书

      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更美好——读孙道荣散文《最美的对视》

最美的对视/孙道荣

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眼角膜,得以重见光明。

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摸摸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说这是个小手术,可能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到了医院却又死活不肯做手术了。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得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老人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母亲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自己的捐献心愿。

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永远地走了,走得平静,走得安详,走得圣洁。

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读与评】

 类似的文章如《传递光明》、《生者的愿望》、《让爱升华》、《血总是热的》、《梦达的心愿》等,我已经不止一遍读过,但我每次读到,总是怀着赞叹、爱慕和崇敬的心情,细细地品读,深深地怀念。

 《最美的对视》,美在捐助者老母亲身上。早在六年前,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老母亲死活不肯答应做白内障手术”老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这些细节表现了母亲热心公益、关心他人,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作者采用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用眼科医生的“怔住”“耐心做解释”表现了老母亲执意要捐献眼角膜的爱心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医生对老母亲的崇敬之情。特别是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0.5”是眼角膜的重量,极言其轻,“挚爱”是深爱,将两词比较后就能感受到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写出了母亲捐献“眼角膜”精神的伟大。

 《最美的对视》,美在老母亲的一对儿女身上。“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此时我不由得想到,国人一直存在“人之毛发受之父母”的说法,且受此影响较深,许多人希望自己、家人还有亲属等都保持身体完整。还有很多传统观念如“入土为安”等,也成为许多国人要讲究的事情。受这些观念的束缚,很多人对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还存在着偏见。然而,文中老母亲的一双儿女不仅支持老母亲的决定,并且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说明他们像母亲一样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最美的对视》,美在受捐助的小男孩身上,他因得到老人的眼角膜而重获光明,向老人的女儿深深鞠躬表明他是知恩图报的人。眼睛是心灵之窗。我们透过眼睛,可以欣赏这色彩缤纷的世界,很难想象在黑暗中度日的无助感。在残疾人中,盲人是最困难的。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感受健康与光明,这是所有失明人士的梦想。十分理解此时的小男孩向老人的女儿深深鞠躬的内心含意,更相信小男孩是知恩图报之人,这份爱心也会继续传递下去的。

 我一直在想,通过许许多多无私奉献感人的行为,让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虽然他们的生命在医学意义上已经结束,但在人道主义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上创建了一座座新的丰碑。一个人,不是什么时候都表现出大爱的,大爱需要崇高的境界,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和性格,需要有良好的文化传承。老实说,人更多的时候表现的爱,是一种小爱,往往与自己利益相关联的爱。正是这样,才显得大爱的伟大。爱得无私之所以可贵崇高,就是因为这种行为与人的性格相对立,与一些传统的观念相背离。大爱崇实,百德为尊,大爱巍峨,重山不如,大爱无边,浩瀚宇宙。大爱无疆,大爱超脱世俗的迂腐,超脱血浓于水的亲情,跨越民族的歧视,冲破贫穷与富贵的差距,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凝聚,是真情流露的情歌,情与爱的相辅。大爱无言,大爱朴实无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