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斑的苹果/许话
年迈的父母执意留在乡下生活,说是城里没有拉家常,太寂寞。又说进了城一根菜一根葱都要买,花钱多舍不得。还说:“树老皮会裂,人老性格变。饮食起居和年轻人合不来,有了磕绊大家不愉快。父亲的性格十分倔犟,认准的事不会改变,只好随他们的意。到了节假日,我们就骑着车子去看望双亲。我们知道二老不爱吃糕饼点心之类的食品,就捎上几斤苹果。就这几斤苹果,父亲还嗔怪了好一阵,说常回来看看我们就高兴了,以后不准买东买西的。妻子说,老年人多吃苹果有利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几斤水果就让我们表表孝心吧。妻子是护士,她的话很有效,我们带去的水果就留下了。可是从旧社会苦水里熬过来的人总是一粒豆子都要嗑成两瓣吃,后来我们又带去新鲜苹果时,看到以前的苹果已经出现烂斑。妻子对饮食很是讲究的,把拣出来的坏苹果就往垃圾筒里扔。母亲一看急了,连忙从垃圾筒里捡了起来,然后用水冲了冲削了皮,切去腐烂的部分,有滋有味地吃着。那一天,我们破天荒看到父亲一人吃两个苹果,当然都是生了斑开始腐坏的苹果。“好好的苹果不吃,偏要等到坏了才吃,真是没办法!”我无可奈何地笑了笑,妻子说,他们喜欢吃坏苹果,以后就拣坏的买。
这是一个双休日,我和妻子下乡了。妻子打开沉甸甸的包笑着说:“爹妈喜欢吃坏苹果,今天我挑的全是坏苹果,三毛钱一斤,是好苹果的五分之一价钱。”说着,她把苹果一只一只拾进纸箱,父亲拿起两只苹果嗅了嗅,摸了摸,笑着说:“虽然是坏苹果,味道倒挺香的,还没有破皮烂肉的,以后就买这种苹果。”这次苹果是妻子去买的,我下班到家时,她已全部装进了包。现在听父亲这么一说,我也凑上前去,擦擦近视镜上的雾气,拿起几只苹果端详着,只见每只苹果上都有开始霉烂的斑点,有的拇指面大有的黄豆粒大,有的一只苹果上有几块褐色的,黑色的烂斑,我心里“咯噔”一下凉了:说是买坏苹果给父母吃,怎么当真全买坏苹果吗?妻子却没有在意我的表情突然由晴转阴,她动作麻利地削着皮。母亲说这苹果不像坏苹果呀!”妻子说:“表皮上刚变色,不能久放,要抓紧吃掉。”
又一次假日下乡,我打开妻子准备好的包,只见依旧是斑痕点点的坏苹果。我再也撇不住火,“呼啦”一下把包倒了个底朝天,红红绿绿的苹果咕咕碌碌滚了一屋子。
“怎么啦,你神经有毛病?”
“不是我神经有毛病,而是你良心有毛病。每次带给你爹妈的全是烂苹果,你心里愧不愧!”
妻子一下沉默了。她瞪了我一眼,嘴角抽搐了一下欲言又止,转身取来一条白毛巾扔在我面前。
“干什么?”我不解地问。
“你自已擦呀,看看是不是烂苹果。”
我疑惑地拿起毛巾在苹果上一擦,那些黑色的、褐色的斑点就不见了。我瞪大眼睛,更加疑惑。
“告诉你吧,这些苹果都是新鲜的优质苹果,上面的黑斑褐斑是我涂上去的。”这时我才明白父母不让我们花钱买苹果,买了好苹果总是舍不得吃,于是妻子就想了这个点子,让他们心里坦然,多吃苹果。
我感到先是脸上热呼呼的,接着心里热乎乎。猛然,我搂住妻子,给了她一个热烈的吻。
【读与评】
感动往往起于细节,《带斑的苹果》给我们带有了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唱响了生活中一首温馨的乐曲,一辈子勤俭成习的年迈父母舍不得吃好苹果,有心的妻子略施小计,“用心良苦”地让父母舍得吃苹果。文中的故事平常无奇,语言平实简洁,作者却在平常中安排一个小小的“离奇”情节,从而把整个故事推向高潮,使读者在一颗颗带斑的苹果中闻到诱人的清香。同时,这一个情节的安排使“妻”这一个人物形象的贤惠、聪明,其细腻的性格特征勾勒得粗而饱满。
生活中的感动往往不在于大是大非、大起大落,常常,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问候、一个笑容就可让温暖潜入人心。“妻子”并没有为在农村吃惯了苦的老父母买山珍海味,也没有对父母满口蜜糖地问寒问暖。她只是不动声色地略施小计,运用“特殊的方法”使不舍得吃好东西的父母坦然地“多”吃苹果。如果不是“我”的误解,如果不是“我”的冲动,“我”可能一辈子也不知道妻默默做的这一切。正是这样不经意的细节却把“我”感动得心暖暖的,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烘暖了。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这就是无言的感动。其实,生活中的感动往往就是如此简单!
正因为看似简单,让如今的许多人把我们祖先世代传承下来的“孝”心逐渐淡化了。说起来简单,而实实在在地做好却是很难了。我还是想说几句,孝心无价啊!
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一个人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最先应该从爱父母开始。若是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关心和爱护,又怎么会懂得爱他人?一个亲寡情薄的人,又怎么会踏上成功的阶梯,取得成功呢?汉文帝刘恒,刘邦第三子,为薄太后所出。他以孝治国,在薄太后卧病在床的三年里,他常常衣不解带地侍奉母亲。真正地做到了《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他统治期间,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后与汉景帝的统治共称为“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以孝感动天下人名,若不是他事事以母为先。恐怕就是他统治期间做的再好,也不会名垂青史,万古流芳。莫以为孝只是史书上一页页的文字记载,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事事父母先的大孝之人。记得有一年感动中国十大孝心少年中,就有一位15岁的男孩让我记忆犹新,他就是邵帅。邵帅的母亲得了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才能恢复健康。可是除了邵帅,只有国外的小姨才能进行骨髓移植,可小姨赶回来需要时间,只有15岁的他不顾亲人的反对,坚决要给母亲移植骨髓。终于,母亲获救了。
只有15岁的少年尚且如此,我们许许多多的成年人又当如何呢?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至君王,下至平民,无一不是在以孝为做人之本。可是,在现代社会,却是有不孝之事常常发生。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档节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西部的贫困大学生。这个大学生为了不使同学看不起自己,就谎称自己的父亲是包工头,家里很有钱在学校大手大脚。这些钱,却是作为农民的父母卖血换来的。步入现代社会,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寒心,却也有很多的事情让我们欣慰。不会孝敬父母的人,就不会爱别人,爱祖国,他们只会爱自己。
爱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旦失去就永无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愿我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孝心无价!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这句话几乎人尽皆知,可是,在如今利益为先的当下,真正能牢记这句话的人却堪称凤毛麟角,更别提能时时刻刻做到这一点的人了。
对此,我想应该有不少人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哀叹吧。要知道,孝,是一个家庭的最好的调和剂,是一个国家不可丢失的根源之本,甚至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脚步。
普普通通的一个“孝”字,写起来何尝潇洒和容易,很多人,很多看似知识渊博的君子和学士,总是站在金碧辉煌的大厅或是学校讲堂上侃侃而谈,谈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谈自己身上别人遥不可及的“高贵”品质……有篇报道说,一个学者在一次讲堂上大讲“孝”的时候,有人提上纸条。学者一看,大惊换色。课也讲不下去了。……
事后有人了解到,这个学者的母亲去世了。再有曝光说,这个学者已经三年时间没有一天陪过自己年逾古稀的母亲了。报道说,有功夫把大把大把的时光耗费在争名夺利上,在外面吃喝玩乐,高谈阔论,却舍不得抽一点时间去陪母亲说说心里话。这,就是大家心中的学者吗?这就是学者口中所说的孝道吗?我想,这真是世界上最荒谬的一个笑话了。
这些年来,我越来越有体会,爸爸妈妈他们要的,并不是黄金万两,也不是高楼别墅,而是,你简简单单的一句问候,和久违的一顿温馨的团圆饭罢了。
真的,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