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读林斤澜美文《水井在前院》

(2019-12-24 08:08:30)
标签:

读书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读林斤澜美文《水井在前院》

水井在前院/林斤澜

 

水井在前院,厨房在后院。

  叔公和大嫒用一个大木桶一条扁担,把水抬到厨房水缸里,这是日常的工作。叔公虽是老人,抬着水腰板还是挺直着。前院后院住着本家五六房人家,叔公帮大嫒家做做粗活,一月也拿点“零用”。大嫒从小上学,年年升级,到了中学毕业,却闲住家里快一年了。若到外地上大学,眼前的家境,母亲算来算去“培植”不起。若在本地求职业,一个中学生没有专长,有专长的也还要有门路。母亲想着这个世道真叫艰难呀,不上不下的人家更不知道是艰难还是尴尬。

  新近有个机会,工商局招考实习生。大家都说是金饭碗,只怕百里挑一都不会,要千里挑一了。母亲叫大嫒关起门来准备考试,家里墙塌了也不要管。

  一条扁担,叔公在前大嫒在后。大嫒才十八九岁,身体正当发育,扁担一上肩,轻松叫道:“快走。”

  “放下放下……”母亲赶过来了,挥手叫大嫒走开,眼看大嫒进了屋里,才抬起扁担搭在自己肩头。叔公疑疑心心走慢步、走小步,走不忍走……母亲虽才五十,早已发福肥胖。半生操持不上不下人家,用心多,用力少。粗重的抬抬挑挑,从小没有做过。一是用不着做,再是讲究面子避免做。

  叔公个头不算高,却比母亲高一头。那大木桶的分量,多半压到母亲肩上了。

  才几步,叔公叫放下,看看母亲脸色,只要母亲在前他随后,好把木桶上的绳子撸到自己胸前,伸手抓住绳子不叫滑回去。母亲稍微轻松一点了,她早准备好一个笑容挂到脸上,一路遇见本家三姑六婆四姨七嫂,才听见一声啊呀哟的,不管人家说什么,就自笑自话:

  “好走好走……”“不重不重……”“一回生两回熟……”

  前院和后院中间,有一道一尺高的门槛,平时母亲走到这里,总要斜过身体,让旗袍开衩口朝前,正好把“放大”脚横着过去。这回抬着桶,门槛竟是关口,肥肉紧绷更加紧绷,放大脚一横还没有落地,就往前踉跄,大木桶磕着门槛,叔公赶紧一蹲,桶才平安落下,母亲脸上的笑容也落下来了。叔公说:“下回找两个小桶,我来挑。”

  母亲觉得前后左右都有眼睛如电光射过来扫过去,赶紧拾起笑容再挂到脸上,伸手去够桶把儿,像要提它过关。叔公已经两手一抱,不过叔公也老了,佝着腿,像挪坛子似的左摆右晃挪进厨房。

  母亲坐到屋里休息,一放松,汗水通身钻了出来。大嫒悄悄走到母亲身边,拿一把蒲扇轻轻扇着。母亲喘着,说不成句:“你去……你去……功课……功课……”

  “妈妈,让我抬抬水,也好歇一歇,好比磨一磨用钝了的脑筋,磨刀不误砍柴工。”

  “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万一要查肩膀头?妈妈,你听了闲话了吧?那是前清考功名,查手掌心查肩膀头,挑担的抬轿的都不要……”

  “有个疤……也好……挑出来……”

  “妈妈,那是考空军,怕飞到高空旧疤裂开了。妈妈,只怕你自己也说不清,怕的是什么……”

  “怕,怕,怕……”

  “怕考不上,说不出口,怕不好听。”

  “怕,怕,怕……”

  “怕万一。前清的一句废话,也成了万分之一,你就拼老命,去抬水。”

  “你还小,不知道当妈的……”

“我知道,这就叫母亲!”

 

 【读与评】

 林斤澜先生的《水井在前院》一文,善于从细处着眼,通过抬水这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将平凡百姓生存的艰辛,母性的伟大,深刻而平静地展示了出来。

 先生曾说:“小说说小”,意即强调多小处着眼,展示强大而深刻的内涵。开头一句:“水井在前院,厨房在后院”就把故事设定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原来“抬水”这一件小事,却是生活中的大事——因为做饭必须用水。看到大缓笞水,母亲赶紧上前阻止,让大缓进屋复习,自己则抬起了水桶。抬水的整个过程,又出现四处细节描写。其一,母亲因为体胖,又很少干活,所以抬水很吃力。叔公只好将大半的重量揽在自己身上。其二,母亲讲究面子,碰到熟人就自说自道:“好走好走……”,“不重不重……”,“一回生两回熟……”这样遮掩过去。其三,等到过门槛时,“肥肉紧绷更加紧绷,放大脚一横还没有落地,就往前踉跄,大水桶磕着门槛”。可见母亲的确很吃力。最后母亲抬完水休息的空档,大缓跑过来替母亲扇扇子,母亲又让大缓去复习,两人起了“争执”。这四处细节共同构成抬水这一件事的主要环节。全方位立体式展现母亲的形象,以及母亲的深沉和伟大。

 本文语言干净利落。“水井在前院,厨房在后院。”一句话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甚至能将故事的主要人物影射出来。随后,马上就出现叔公和大缓抬水的画面,并指出这是日常的工作。这中间绝不拖泥带水。至于人物的简单介绍,则紧跟其后,先说叔公,再说大缓,再由大缓引出母亲对大缓未来出路的担忧。可以说,文章前两段就构成了本文故事的基础。母亲与大缓“矛盾”的出现,文章的重点是写母亲。所以,在母亲接过担子的时候,针对母亲的描写也就浓墨重彩地开始了。

 本文语言的地域特征。“叔公”这个称呼是闽南话中的叫法,一般指父亲的叔父。叔公的参与让整篇小说更具家庭气息,更突显小说追求一种朴实平静的境界,呈现世俗生活的丰富与深刻。

 古人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语言的干净利落,朴实无华自然酿造出真实的情感。本文情感细腻,四处细节的展现,无一不让我们看出母爱的深沉。尤其是母亲抬水过门槛时,“肥肉紧绷更加紧绷,放大脚一横还没有落地,就往前踉跄,大水桶磕着门槛”更让人心酸。母亲说的“世道艰难“自然得到印证。”世道艰难“说的其实还是生活的艰辛。另外,母亲的那句”你还小,不知道当妈的……”道出了天下父母关爱,呵护儿女的无尚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