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孤独黄昏下的忧愁——读何其芳散文《黄昏》

(2019-12-23 08:05:36)

孤独黄昏下的忧愁——读何其芳散文《黄昏》

黄昏/何其芳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我立住。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迂徐地从我身侧走过,疑惑着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而远地消失了。

街上愈荒凉,暮色下垂而合闭,柔和地,如从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于我心上。我傲然,耸耸肩,脚下发出凄异的长叹。

一列整饬的宫墙漫长的立着。不少次,我以目光叩问它,它以叩问回答我:

黄昏的猎人,你寻找什么?

狂奔的野兽寻找着壮士的刀,美丽的飞鸟寻找着牢笼,青春不羁之心寻找着毒色的眼睛。我呢?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我醒来,看见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无声地坠地。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我能忘掉忧郁如同忘掉欢乐一样容易吗?

小山巅的亭子因暝色天空的低垂而更圆,而更高高地耸出林木的葱茏间,从它我得到仰望的惆怅。在渺远的昔日,当我身侧尚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曾不经意地约言: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为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读与评】

 这是一篇美丽得教人忧伤的散文,典型的何其芳先生"独语"调式,感伤的黄昏,沉默的街道,孤独的文人,飘飞的思绪。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纯,仿佛一个梦。

 一、不经意的悲剧意识的流露。尽管先生是一个孤高自许的文人,面对暮色"如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我心上""我傲然,耸耸肩"。可是,心中的忧愁却如春水一般,慢慢地溢了出来。那是失落的爱情的感伤。"我醒来,看见第一颗纯洁的爱情的朝霞无声地坠地。"

 爱情,曾在先生心中留下多么甜蜜而美好的回忆,那可爱的,亲切的人曾多少次徜徉在梦中。"在渺远的昔日,当我身侧尚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曾不经意地约言: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这是多么让人留恋的往事,"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是的,爱情结束了,先生并没说出爱情结束的原因,但我们知道,他是深深地珍惜这段感情的,更珍爱那曾经爱过的人。那不经意的约言,被先生记在心里,他渴望着能与所爱的人儿一起登上那山巅,一起去寻找那山巅亭子里的快乐。可伊人已去,"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密藏着未曾发扬的欢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不敢独自去,怕勾起往日的回忆,沉入对往日人心的思念,陷入深深的忧愁中去。欲爱而不能,一种不经意的悲剧意识流露出来了。

 二、厚重的历史感。先生所抒发的,是一种隐隐的忧愁,但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就知道,这种忧愁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当时的社会里也不是罕见的。先生作为京派一个出名散文家,属自由派,既不从属于当时的国民党政权,亦不赞同左翼作家的观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纷争,帝国主义侵略,一片混乱。作为自由派作家,在沸腾的时代面前,何去何从?先生是茫然的。所以,他常常感到忧郁,感到苦恼。先生这一情况,在当时并不罕见。当时很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都面临这一心理危机。如现代诗人卡之琳、戴望舒等,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抒发的感情,比先生《黄昏》中所抒发的感情更为深沉、更为忧郁。所以,先生在《黄昏》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愁,是一个时代的忧愁,是历史的忧愁,具有典型意义。

 三、典型的"独语"调式。这篇散文显示了先生《画梦录》中典型的"独语"调式,先生不满当时的散文状况,认为当时的散文,除了说理和告白,多是个人琐事的叙述或个人遭遇的告白。他要创造一种崭新的散文。《画梦录》是其代表作,体现了先生的风格。

 先生的"独语"调式,爱在黄昏的灯光下,吟哦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探索内心的感伤与矛盾。这篇《黄昏》完整地体现了这一特点。"我常有一些带伤感之黄昏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先生是那样地孤芳自赏,他不屑于向人倾诉自己的孤独和忧郁,只愿与黄昏共享,只愿自己默默咀嚼。

 本文的语言也体现了"独语"调式的特征。先生整合了六朝诗词和外国印象派艺术审美特点,语言绚丽而缠绵,纤弱的感情,雾般的朦胧,很而耐人寻味。

 《黄昏》是美丽的,忧郁的,它的朦胧、储蓄完美地表现了先生的风格。只有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中,只有怀着当时心情的先生,才能写出此种美文。后来,当先生到了延安,当他的感情""起来时,这样纤弱缠绵的美文只能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历史了。

 一年之际最萧瑟、最悲凉之时莫过于深秋的黄昏,而本文虽写于初夏,但先生的那股愁思哀绪却清晰可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