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的感悟之言——读卡夫卡《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2019-04-05 06:36:48)
标签:

读书

生活的感悟之言——读卡夫卡《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节选)/卡夫卡

 

1.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2.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3.人类有两大主罪,所有其他罪恶均从其中引出,那就是: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由于缺乏耐心,他们被驱逐出天堂;由于漫不经心,他们无法回去。也许只有一个主罪:缺乏耐心。由于缺乏耐心他们被驱逐,由于缺乏耐心他们回不去。

4.许多亡者的影子成天舔着冥河的浪潮,因为它是从我们这儿流去的,仍然含有我们的海洋的咸味。这条河流对此恶心不堪,于是翻腾倒流,把死者们冲回到生命中去。但他们却欣喜万分,唱起感恩歌,抚摸着这愤怒的河。

5.从某一点开始便不复存在退路。这一点是能够达到的。

6.人类发展的关键性瞬间是持续不断的。所以那些把以往的一切视为乌有的革命的精神运动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什么都还没有发生过。

7.“恶”的最有效的诱惑手段之一是挑战。

8.观念的不同从一只苹果便可以看出来:小男孩的观念是,他必须伸直脖子,以便刚好能够看到放在桌面上的苹果;而家长的观念呢,他拿起苹果,随心所欲地递给同桌者。

9.认识开始产生的第一个标志是死亡的愿望。这种生活看来是不可忍受的,而另一种又不可企及。人们不再为想死而羞愧;人们憎恨旧的牢房,请求转入一个新的牢房,在那里人们将开始学会憎恨这新的牢房。这种想法包含着一点残余的信念押送途中主人会偶尔穿过走道进来,看看这个囚徒,然后说:“这个人你们不要再关下去了。让他到我这儿来。”

10*.假如你走过一片平原,假如你有良好的走的意愿,可是你却在往回走,那么这是件令人绝望的事情;但你如果是在攀登一座峭壁,它就像你自身从下往上看一样陡峭,那么倒退也可能是地理形态造成的,那你就不用绝望了。

11.像一条秋天的道路:还未来得及扫干净,它又为干枯的树叶所覆盖。

12.一个笼子在找一只鸟。

13*.别相信恶之所为,你在他面前不妨保守秘密。

14.豹闯入寺院中,把祭献的坛子一饮而空;这事一再发生;人们终于能够预作打算了,于是这成了宗教仪式的一个部分。

15.像这只手这样紧紧握着这块石头。可他紧紧握着石头,仅仅是为了把它扔得更远。但即使那么远,也仍然有路可通。

16.你是作业。举目所及,不见学生。

17.从真正的敌对者那里有无穷的勇气输入你的体内。

18.理解这种幸福:你所站立的地面之大小不超出你双足的覆盖面。

19.除非逃到这世界当中,否则怎么会对这个世界感到高兴呢?

20*.藏身处难以数计,而能使你获救的只有一处,但获救的可能性又像藏身处一样的多。

21*.目标确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躇也。

22.一旦自身接纳了恶魔,它就不再要求人们相信它了。

23.自我控制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标。自我控制意味着:要在我的精神存在的无穷放射中任意找一处进行活动。如果我不得不在我的周围画上这么一些圈圈,那么最佳办法莫过于瞪大眼睛一心看着这巨大的组合体,什么也不做,这种观看适得其反地使我的力量得到增强,我带着这种增强了的力量回家就是。

24.乌鸦们宣称,仅仅一只乌鸦就足以摧毁天空。这话无可置疑,但对天空来说它什么也无法证明,因为天空意味着,乌鸦的无能为力。

25.没有拥有,只有存在,只有一种追求最后的呼吸、追求窒息的存在。

26.以往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提问得不到回答;今天我不能理解,我怎么竟会相信能够提问。但我根本就不曾相信过什么,我只是提问罢了。

27.有人感到惊讶,他在永恒之路上走得何其轻松;其实他是在往下飞奔。

28A:对恶魔不能分期付款——但人们却在不停地试着这么做。可以想象,亚历山大大帝尽管有着青年时代的赫赫战功,尽管有着他所训练的出色军队,尽管有着他自我感觉到的对付世界变化的应变能力,他却在海勒斯彭特(Hellespont)前停下了脚步,永远不能跨越,而这不是出于畏惧,不是出于犹豫,不是出于意志薄弱,而是由于土地的滞重。B:道路是没有尽头的,无所谓减少,无所谓增加,但每个人却都用自己儿戏般的码尺去丈量。“诚然,这一码尺的道路你还得走完,它将使你不能忘怀”。

29.世界的不正常关系好像令人宽慰地显现为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关系。

30.把充满厌恶和仇恨的脑袋垂到胸前。

31.猎犬们还在庭院里嬉耍,但那猎物却无法逃脱它们,尽管它正在飞速穿过一片片树林。

32.为了这个世界,你可笑地给自己套上了挽具。

33.“sein”这个词在德语中有两个意义:“存在”和“他的”。

34.他们可以选择,是成为国王还是成为国王们的信使。出于孩子的天性,他们全都要当信使。所以世上尽是信使,他们匆匆赶路,穿越世界,互相叫喊,由于不存在国王,他们叫喊的都是些已经失去意义的消息。他们很想结束这种可悲的生活,但由于职业誓言的约束,他们不敢这么做。

35.相信进步意味着不相信进步已经发生。这其实不是相信。

36.人若没有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续不断的信仰,便不能活下去,而无论这种不可摧毁的东西还是这种信仰都可能是长期潜伏着的。这种潜伏的表达方式之一便是相信一个自己的上帝。

37.在你与世界的斗争中,你要协助世界。

38.不可欺骗任何人,也不可欺骗世界,隐瞒它的胜利。

39.除了一个精神世界外,别的都不存在,我们所称之为感性世界的东西,不过是精神世界中的邪恶而已,而我们称之为恶者,不过是我们永恒发展中的一个瞬间的必然。

40.有些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除非我们生来就不受其约束。

41.除了感性世界外,语言只能暗示性地被使用着,而从来不曾哪怕近似于比较性地被使用过,因为它(与感性世界相适应)仅仅与占有及其关系相联系。

42.谁若弃世,他必定爱所有的人,因为他连他们的世界也不要了。于是他就开始察觉真正的人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本质无非是被人爱。前提是:人们与他的本质是彼此相称的。

43.他是地球上一个自由的、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虽被拴在一根链条上,但这根链条的长度只容他自由出入地球上的空间,只是这根链条的长度毕竟是有限的,不容他越出地球的边界。同样,他也是天空的一个自由的和有保障的公民,因为他被拴在一根类似的天空链条上。他想要到地球上去,天空那根链条就会勒紧他的脖子;他想要到天空中去,地球的那根就会勒住他。尽管如此,他拥有一切可能性,他也感觉到这一点;是的,他甚至拒绝把这整个情形归结于第一次被缚时所犯的一个错误。

44.他追逐着事实,犹如一个初学滑冰者,而且他无论什么地方都滑,包括禁止滑冰的地方。

45*.用人类来考验你自己吧。它使怀疑者怀疑,使相信者相信。

46.与人的交往诱使人进行自我观察。

47.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物的时候,它才会自由。

48.真理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它无法认识自己;谁要想认识它,就必须是谎言。

49.我们为什么要为原罪而抱怨?不是由于它的缘故我们被逐出了天堂,而是由于我们没有吃到生命之树的果子所致。

50.我们之所以有罪,不仅是由于我们吃了智慧之树的果子,而且也由于我们还没有吃生命之树的果子。有罪的是我们所处的境况,与罪恶无关。

51.我们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在天堂生活,天堂为我们的享用而存在的。如今我们的使命已经改变了;天堂的使命是否也随之而改变呢,没有人说出。

52.自原罪以来,我们认识善与恶的能力基本上是一样的;尽管如此,我们却偏偏在这里寻找我们特殊的长处。

53.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他愿意这种生活时,他是自由的;现在他当然不能退回去了,因为他已不是当时愿意这种生活的他了,而就这点而言,他活着又何尝不是实施他当初的意愿的方式。

第二,在他可以选择这一生的行走方式和道路时,他是自由的。

第三,他的自由表现在:他作为那样一个人(他有朝一日将重新成为那样一个人),怀着这么一种意愿: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着这一人生道路走下去,并以此方式恢复自我,诚然,他走的是一条虽可选择,但繁如迷宫的道路,以致这一生活中没有一块小地方不曾被他的脚印所覆盖。

这就是自由意志的三重性,但它也是(因为它是同时的)一种单一性,而且从根本上说是铁板一块,以致没有一点空隙可容纳一种意志,无论是自由的还是不自由的。

54.生命开端的两个任务: 不断缩小你的圈子和再三检查你自己是否躲在你的圈子之外的什么地方。

55.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的我们的自我折磨。

56*.关于宇宙的无限宽广和充实的想象是把艰辛的创造和自由的自我思索之混合推到极端的结果。

57.对我们尘世生活短暂性的理由的一度的、永恒辩护哪怕只有半点相信,也要比死心塌地相信我们当前的负罪状况令人压抑得多。忍受前一种相信的力量是纯洁的,并完全包容了后者,只有这种力量才是信仰的尺度。

58.罪愆总是公然来临,马上就会被感官抓住。它归结于它的许多根子,但这些根子并不是非拔出不可的。

59.我们周围的一切苦难我们也得去忍受。我们大家并非共有一个身躯,但却共有一个成长过程,它引导我们经历一切痛楚,不论是用这种或那种形式。就像孩子成长中经历生命的一切阶段,直至成为白发老人,直至死亡(而这个阶段从根本上看似乎是那以往的阶段,——无论那个阶段是带着需求还是怀着畏惧——所无法接近的),我们同样在成长中经历这个世界的一切苦难(这同人类的关系并不比同我们自己的关系浅)。在这一关系中没有正义的容身之地,但也不容对苦难的惧怕或作为一个功劳来阐述苦难。

60.你可以避开这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许正是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

61.谦卑给予每个人,包括孤独的绝望者以最坚固的人际关系,而且立即生效,当然唯一的前提是,谦卑必须是彻底而持久的。谦卑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它是真正的祈祷语言,同时是崇拜和最牢固的联系。人际关系是祈祷关系,与自己的关系是进取关系;从祈祷中汲取进取的力量。

(这是卡夫卡自己生前从笔记中选出来的,他加以誊清并编了号,但未加总标题。这个总标题是马克斯•布罗德加的。文中以*号起首的段落是被卡夫卡划掉,但未从中抽去的。)

 

 【读与评】

 读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如果不了解他的个人生活和思想的话,就无法形成清晰的认识。本文记录的是卡夫卡的一些感悟之言,是他本人从日记里挑拣出来的,每条之间并没有紧密联系。从了解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开始来参透这些格言,无疑是一个很方便的切入点。

 卡夫卡的童年是在和父亲的对抗中度过的,实际上,这种对抗持续了整个一生。父亲对他的精神震慑直接导致了他世界观的形成。在长达百页的《致父亲》里,可以看到父亲的专制对卡夫卡造成的阴影。一方面,父亲的存在让卡夫卡认识到了他的绝对软弱,另一方面,父亲为他树立起一种“不可摧毁之物”。这些观念几乎在他的每部作品里都有表现。成年后办公室的工作加深了他对社会不幸的体会。体弱多病让他深信病魔是无法战胜的。基于这些经历,他对权威的理解,对“法”和“罪”的思考都很深入而特别。平时在社交场合,他表现得见解深刻,与众不同。他的思维充满悖谬性,比如他临死时就曾对医生说:“请您杀死我吧,否则您就是杀人犯。”再比如:“一只笼子在找一只鸟。”再如:“你是作业。举目所及,不见学生。”这种悖谬也是造成他的作品不易理解的原因之一。另外,他不爱用推理,但是却善于用譬喻和象征说明事物。本篇的名言警句就有很多是用譬喻或者象征场景构成的。例如:“他追逐着事实,犹如一个初学滑冰者,而且他无论什么地方都滑,包括禁止滑冰的地方。”再如:“观念的不同从一只苹果便可以看出来:小男孩的观念是,他必须伸直脖子,以便刚好能够看到放在桌子上的苹果;而家长的观念呢,他拿起苹果,随心所欲地递给同桌者。”这些巧妙的譬喻将复杂的思想变得精巧起来,将抽象的道理变成了美的艺术。

 这些笔记中有许多是探讨人类总体的问题的,有些是针对生活现象的,有些甚至可能是梦的呓语或者潜意识的涌现。卡夫卡的宗教观是理解它们的钥匙。卡夫卡是有信仰的,他不是个什么都怀疑的、完全厌世的人。他虽然认为通往真理的路途模糊不清,但是他还是相信有正确的道路。勃罗德认为,卡夫卡经历了约伯那种怀疑和思考阶段,但是他又强调,正因为这种探索,卡夫卡的信仰才变得格外确定无疑。“在对人类行为的不完善性和不透明性的一切感伤中,卡夫卡坚信存在着不可动摇的真理”;但另一方面,“与对绝对的信仰共存在卡夫卡心中的是对人类的无能的意识”(引自《卡夫卡传》)。卡夫卡看到,人类是迷失了方向的动物。“目标确有一个,道路却无一条;我们谓之路者,乃踌躇也。”正像他的《乡村医生》、《城徽》等作品表达的那样,人们在风雪里迷路,在世俗的泥潭里互相牵绊,却对世界无能为力。作为人类的一员,卡夫卡认为自己是最不足道的,在作品中,这种无能为力感是如此强烈。在生活中,他也是个失败者。一种我们看来最正常不过的生活——自立,工作,结婚,在他眼里却是难以做到的痛苦的事:“为了这个世界,你可笑地给自己套上了挽具。”而权威的压迫力使他无处可逃:“猎犬们还在庭院里嬉耍,但那猎物却无法逃脱它们,尽管它正在飞速穿过一片片树林。”尽管有时候权威并没有实际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但是人们还是畏惧它。而关于国王和信使的那一段话更明确地表达了这类想法。卡夫卡无疑是这种人,孩子的天性保存在他身上,让他受着“父亲”的约束。

 了解了这些背景之后,我们理解这些格言似乎有了点头绪,但是,把每条格言仔细分析下去,又仿佛不能完全领会。它们毕竟太感性,太随手拈来了。不切身处在卡夫卡的地位,没人能彻底明白他是怎么想的。比如,许多句子里面的“他”(或者没有写出来的潜在的主语)究竟指代什么?卡夫卡写下这些句子时,“他”的含义无疑是固定的,那就是卡夫卡脑子里的含义。但是,如今这些句子被到处引用,就说明“他”透露出的奥秘是不确定的。这些句子除了它们的本意之外,还可以引申出许多其他理解。这就需要我们从自己的经验来阐发它们了。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圣经》也说:“字句叫人死,精义让人活。”所以我在大学选修《世界优秀散文鉴赏》课中,老师那句话一直记在我的心里:“我们不要太执著于对卡夫卡本人的考据,顺其自然地理解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