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实而起,感叹结束——读茅盾散文《雾》

(2019-03-23 09:45:28)
标签:

读书

                  以实而起,感叹结束——读茅盾散文《雾》

雾 茅盾

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

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实在的呢,这排列得很整齐的依稀分为三层的火球,衬着黑魃魃的山峰的背景,无论如何,是会引起非人间的缥缈的思想的。

但在白天看来,却就平凡得很。并排的五六个山峰,差不多高低,就只最西的一峰戴着一簇房子,其余的仅只有树;中间最大的一峰竟还有濯濯地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现在那照例的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

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

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

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啊!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傍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两三丈以外,便只见一片烟云──依然遮抹一切,只不是雾样的罢了。没有风。门前池中的残荷梗时时忽然急剧地动摇起来,接着便有红鲤鱼的活泼泼的跳跃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

我不知道红鲤鱼的轨外行动是不是为了不堪沉闷的压迫?在我呢,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

 

 【读与评】

 茅盾先生散文《雾》于19281214日在日本所作。先生似乎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连捉摸不到的自然现象,也可寄寓自己的情感。先生正是借助了""这一自然现象,运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从火热生活中冷寂下来的孤独心情和离群索居的苦闷。文章一开头就以"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奠定了全文沉闷的基调。接下来先生并没有直接去写雾,而是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十分迷人,带着梦幻般的山景。“那最高的一座的顶巅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得了儿时所读的童话……。引起非人间的缥纱的思想的。”

 试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无边的漆黑中,一片寂静,只有在远处的山顶上,高高的亮着一团灯火,你能不被吸引?你能不觉得它美?你的思想是否因为这片光明而变得浮想不定?简单的夜,简单的画画,简单的灯火,谁说简单不美,不迷人?但,这座山“在白天看来,却平凡得很”,山峰上“竟还有濯濯地一大块,像是癞子头上的疮疤。” 这不但不美,简直有点丑了。

 “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在这几个对“雾”的描写语句中,“遮没”、“什么都遮没了”、“吞噬”、“包围”等意象显得特别突出,好像有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要遮没一切,包围一切,吞噬一切,所以“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先生还用寒风、冰雪和雾作对比,突出雾的可恶,甚至是可怕之处:“寒风和冰雪的天气可以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废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我认为这段话谌称名言,不但符合自然规律,又提升到哲理的高度上;也是全文的文眼或中心,这正是先生讨厌雾的真正原因:雾抹煞一切,让人分不出美丑已是可厌,更可怕是雾会让人在不知不觉失去斗志,变得颓废,变得麻木。多可怕!先生写文章这段时期中国的社会现状是到处白色恐怖,可以肯定,当时这篇文章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

 先生把强烈的主观感情与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象融合在一起,表达了隐蔽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主题,借用“雾”来象征当时的险恶时局是非常贴切的。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到 192912月,这种白色恐怖并没有减弱,只是方式有所改变,狂风暴雨般的大屠杀有所收敛,转而用封锁、孤立、收买、软化、窒息等方法来消磨一些革命者的意志,或者造出种种假象,使观望中的人更加迷惘惶惑。

 先生说:“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呵!随后,先生进一步写到雾变成牛毛雨,依然是抹煞一切,依然是让人憎厌……,不过是换了另一个面庞!“在我呢,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后身的牛毛雨老是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相信很多人读过高尔基的《海燕》,一定忘不了哪激动人心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两者间会不会有共通处?先生由实到虚,或由虚到实,都是这样自然,而且感情真挚,让人十分信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