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含泪的笑——读老舍散文《抬头见喜》

(2019-03-22 07:36:25)
标签:

读书

                 含泪的笑——读老舍散文《抬头见喜》


       抬头见喜/老舍

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拿清明说吧,上坟烧纸不必非我去不可,又搭着不常住在家乡,所以每逢看见柳枝发青便晓得快到了清明,或者是已经过去。对重阳也是这样,生平没在九月九登过高,于是重阳和清明一样的没有多大作用。

端阳、中秋、新年,三个大节可不能这么马虎过去。即使我故意躲着它们,账条是不会忘记了我的。也奇怪,一个无名之辈,到了三节会有许多人惦记着,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

设若故意躲着借款,着急,设计自杀等等,而专讲三节的热闹有趣那一面儿,我似乎是最喜爱中秋。似乎,因为我实在不敢说准了。幼年时,中秋是个很可喜的节,要不然我怎么还记得清清楚楚那些兔儿爷手工艺品的样子呢?有兔儿爷玩,这个节必是过得十二分有劲。可是从另一方面说,至少有三次喝醉是在中秋;酒入愁肠呀!所以说似乎最喜爱中秋。

事真凑巧,这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我还都记得很清楚。那么,就说上一说呀。第一次是在北平,我正住在翊教寺一家公寓里。好友卢嵩庵从柳泉居运来一坛子竹叶青。又约来两位朋友——内中有一位是不会喝的——大家就抄起茶碗来。坛子虽大,架不住茶碗一个劲进攻;月亮还没上来,坛子已空。干什么去呢?打牌玩吧。各拿出铜元百枚,约合大洋七角多,因这是古时候的事了。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

第二次是在天津,和朱荫棠在同福楼吃饭,各饮绿茵陈二两。吃完饭,到一家茶肆去品茗。我朝窗坐着,看见了一轮明月,我就吐了。这回绝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

第三次是在伦敦。那里的秋月是什么样子,我说不上来——也许根本没有月亮其物。中国工人俱乐部里有多人凑热闹,我和沈刚伯也去喝酒。我们俩喝了两瓶葡萄酒。酒是用葡萄还是葡萄叶儿酿的,不可得而知,反正价钱很便宜;我们俩自古至今总没做过财主。喝完,各自回寓所。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对于中秋,大致如此——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坏。就此打住。

至若端阳,似乎可有可无。粽子,不爱吃。城隍爷现在也不出巡;即使再出巡,大概也没有跟随着走几里路的兴趣。樱桃真是好东西,可惜被黑白桑葚给带累坏了。

新年最热闹,也最没劲,我对它老是冷淡的。自从一记事儿起,家中就似乎很穷。爆竹总是听别人放,我们自己是静寂无哗。记得最真的是家中一张《王羲之换鹅》图。每逢除夕,母亲必把它从个神秘的地方找出来,挂在堂屋里。姑母就给说那个故事;到如今还不十分明白这故事到底有什么意思,只觉得王羲之三个字倒很响亮好听。后来入学,读了《兰亭序》,我告诉先生,王羲之是在我的家里。

长大了些,记得有一年的除夕,大概是光绪三十年前的一二年,母亲在院中接神,雪已下了一尺多厚。高香烧起,雪片由漆黑的空中落下,落到火光的圈里,非常的白,紧接着飞到火苗的附近,舞出些金光,即行消灭;先下来的灭了,上面又紧跟着下来许多,像一把太平花倒放。我还记着这个。我也的确感觉到,那年的神仙一定是真由天上回到世间。

中学的时期是最忧郁的,四五个新年中只记得一个,最凄凉的一个。那是头一次改用阳历,旧历的除夕必须回学校去,不准请假。姑母刚死两个多月,她和我们同住了三十年的样子。她有时候很厉害,但大体上说,她很爱我。哥哥当差,不能回来。家中只剩母亲一人。我在四点多钟回到家中,母亲并没有把王羲之找出来。吃过晚饭,我不能不告诉母亲了——我还得回校。她愣了半天,没说什么。

我慢慢地走出去,她跟着走到街门。摸着袋中的几个铜子,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时候,才走到学校。路上必是很热闹,可是我并没看见,我似乎失了感觉。到了学校,学监先生正在学监室门口站着。他先问我:回来了?我行了个礼。他点了点头,笑着叫了我一声:你还回去吧。这一笑,永远印在我心中。假如我将来死后能入天堂,我必把这一笑带给上帝去看。

我好像没走就又到了家,母亲正对着一枝红烛坐着呢。她的泪不轻易落,她又慈善又刚强。见我回来了,她脸上有了笑容,拿出一个细草纸包儿来:给你买的杂拌儿,刚才一忙,也忘了给你。母子好像有千言万语,只是没精神说。早早的就睡了。母亲也没精神。

中学毕业以后,新年,除了为还债着急,似乎已和我不发生关系。我在哪里,除夕便由我照管着哪里。别人都回家去过年,我老是早早关上门,在床上听着爆竹响。平日我也好吃个嘴儿,到了新年反倒想不起弄点什么吃,连酒不喝。在爆竹稍静了些的时节,我老看见些过去的苦境。可是我既不落泪,也不狂歌,我只静静地躺着。躺着躺着,多处烛光在壁上幻出一个抬头见喜,那就快睡去了。

 

 【读与评】

 老舍先生在散文《抬头见喜》开头就说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这与我们的年龄很不一样。为什么呢?先生不也有北平的春节那样欢喜热闹的快乐吗?原来对于节日反应迟钝,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总有讨债啊!他没有说自己当时的生活有多艰难,从不但来信,送账条,而且要找上门来就可以知晓了吧。

 然后话题一转,不谈躲债,只谈热闹,回到抬头见喜的正题。同学们也可以这样学,但是要当心绕题太远,回不来哟。似乎是最喜爱中秋有几层意思呢?大概首先是呼应开头说的对于时节,我向来不特别的注意,其次是中秋在幼年时很可爱,有兔儿爷玩,但是现在早已过了喜欢兔儿爷的年龄,剩下的只是喝醉,为什么呢?酒入愁肠呀!这样就不难理解似乎的言外之意了。文意常有言上之意与言外之意,言上之意容易明白,就是字面意思,言外之意则要结合语境、语气甚至贯通作者个人和时代的背景才能理解。

 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喝醉的几次经历。清晰地写了三次,处境不同,醉的意味也就有差异了。先生的写法很有意思,你看,第一次是在北平,第一把牌将立起来,不晓得——至今还不晓得——我怎么上了床。牌必是没打成,因为我一睁眼已经红日东升了;第二次是在天津喝醉,这回绝不是酒的作用,毛病是在月亮;第三次是在伦敦喝醉,一上公众汽车,我的脚忽然长了眼睛,专找别人的脚尖去踩。这回可不是月亮的毛病。

 读他这几段文字,是否感觉很好笑?先生的语言里有幽默,先生的幽默在语言里。从中秋的愁醉转到少时新春的惨淡、凄凉,中间穿插着三次非杨贵妃式的醉酒和王羲之是在我家里这样的喜剧细节,这幽默的笑里有多少忧愁多少泪呢?

 中学时期的忧郁,永远烙在我心底的老师的,母亲的落泪,专门给我买的杂拌儿,常年的欠债。记录这些不幸的生活,在新年时老看见过去的苦境,这是为什么呢?既然凄苦,为什么还要给题目起个抬头见喜的名字呢?

 关注到文章结尾,抬头见喜只是一个幻境,就不难理解了。在全文的布局上,抬头见喜又与先生实际的心境形成反讽和自嘲,使这篇散文的悲郁与戏谑浑然一体。越是含着笑,越是内心流着泪,结尾抬头见喜的环境使伤感悲郁的气氛达到高潮。这种温和的混合着辛酸悲郁的幽默正是先生一贯的风格。文学表达的反差与错落,往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