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与评】
读放翁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细细品味,意味深长。
放翁于首句就推崇古时贤达为学的精神,用了“无遗力”三个字,描绘了为学日益,从不止步停留偷心的境界。足以令吾辈汗颜。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得少为足,停下学习思考的脚步,惭愧!
放翁告诫孩子,“学、问”是取得真知的必由途径。古文言简而意味深长,是现代文无法比拟的,也是我辈的文字水平低劣,无法望其项背,只能虚心学习而已。虽然没有讲学什么,问谁去?但,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读古文往往忽略掉“焉”,此字意为“在那里”。三人为众,意为“向众人学习”,一语道出了学习对象和学习内容。
诗词囿于字数限制,但浓缩了知识精华和心声。古人推崇诗言志,能诗文,诗排在文前,就是能诗者必能为文章。能够将语言文字高度浓缩,却表达其意境者,非大智慧人不能为也!
放翁讲完学问之道,就现身说法。告诉孩子,求学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这是一位中年知天命以后的父亲才能有的感悟:“老始成”。人生几十年的学问,到老时,才开始有成。难怪宋国宰相遽伯玉慨叹“四十九年非”,倒不是众多的知识累积付诸东流。恰如“压到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寓意着“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自然法则。如果年轻时不积累,虚度韶光,没有量变的基础,到老时必将会“一无所成”,只有看到身边成功者的痛悔而已!
接着,放翁提醒孩子,“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上的知识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一个“觉”字,最为关键,正是由于“纸上得来”比较容易,尤其是当代,信息媒体非常方便的时下,选择“真知灼见”,需要用自己动脑,“人云亦云”岂非肤浅。一个“终”字算是对只善于纸上谈兵者的盖棺论定。
学问的养成,最终还是要回报社会,要“行道”才能体现学问的价值和素养。所以,放翁最后谆谆教诲孩子“要躬行”,因为这才是最重要的。“知行合一”中,知易行难。在人生中,我们总会遇到“光说不练夸夸其谈”的“天桥把式”,也有“口头禅”不真修的“单板汉”,我们要原来这些“负能量者”。无论环境如何,自信的定力不变。
把学问转化成“道”,把握人生的命运,关键需要用心觉悟。因为“悟”字,就是表意找到“吾”“心”。此与大德所讲“不识本心,修法无益”,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吾辈细思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