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就是2个词5个字

(2018-02-21 08:01:52)
标签:

读书

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就是2个词5个字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阳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于“诚意”,亦曰“谨独”,亦曰“立志”,其实皆求能“诚意”耳。诚意之极,即是“知行合一”。“致

良知”则即是“诚意”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成就心学工夫,“事上磨”是主要,根本则在“诚意”。

阳明心学的关键词很多,诸如慎独、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说的其实都

是诚意。所以修习阳明心学,要抓住两大关键词——心能诚意,事上磨练。修心做事

两不误,出世入世能兼得,这正是王阳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就是2个词5个字


        诚意向着身心中和

  王阳明说:“惟天下之大诚,能立天下之大本。”诚意,就是正念头,诚实地践

行良知给你的答案。一个念头出现,良知自然知道好坏,好的保留,坏的去掉,这就

是诚意。

  王阳明又说,诚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喜欢善如喜欢美色,厌恶恶如

厌恶恶臭。这虽然听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实属不易。我们知道占便宜是坏的,可有

时候却经不住诱惑去占了。一旦占了,这就不是“好善恶恶”的心了。正是因为我们

总不诚,所以内心往往出现愧疚,自然就无法获得应有的平和静谧。

  王阳明还曾说,工夫的困难之处,全部在于格物致知上面,格物致知则是诚意的

事情。意诚之后,大体上,心也自然正了,身也自然修了。但正心修身的工夫,也各

自有用力的地方,修身是在喜怒哀乐已发上用功,正心是在喜怒哀乐未发上用功;心

正就是中,身修就是和。

  所以,当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当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诚意。这样

就能够做到喜怒哀乐未发,或者喜怒哀乐发出来但符合礼仪,这就是“中和”。特别

是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诚意,没有人愿意与一个没有诚意的人

交往。同时,我们要获得别人的尊重,要办成事情,我们自己也要有诚意。

  诚意不仅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别人对我们的一种要求、一种期望,更是我们自

己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期望。

   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就是2个词5个字


    事上磨修炼强大内心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是王阳明特别打动

的一句话。

   陆澄问王阳明:“清静时,便觉得心境泰然,但一遇事便感觉不一样了,怎么

办呢?”王阳明说:“这是只知道静养,不知道做克除私心杂念工夫的缘故。这样

来对待事情,心境便会反反复复。人必须在事上磨练自己,这样才能够最终处变不

惊,遇事泰然处之。”

  这个在事上磨的功夫是很多人的瓶颈。很多事情想想蛮好,说起来也一套一套

的,但往往最后却成了“心高命薄”“小姐心丫鬟命”。问题是想的不去做,想做

做不了,越做不了越想得多,最后只能靠想象抚慰自己了,把自己给打了个死结。

  王阳明当年经常被质问,他的学说和佛家的禅宗有什么区别?王阳明用一句话

就堵住了这些人的嘴:我尤其主张的是要去事上磨练,而不是像木鸡一样只是坐在

那里想;道理都在我心中,积极的心态就能成就大事。

  后来,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知道的事情必须要到做事中检验,只有

做事才能证明你是不是真的知道了,“知而不能行,只是不知”。最终又提出了

“致良知”,也就是凭良知去做事,一个有良知的人,肯定是个能做事的人。总之,

王阳明主张,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入世做事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法门。

  这是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

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

心性的最好磨砺。通过事上磨,心上觉,去除私欲,警察克己,让内心明亮清澈如

镜,物来顺应,过而不着,就能修得如如不动的强大内心。

   王阳明的人生大智慧,就是2个词5个字


  在当今一切价值被货币化的商业社会,心为物役。无论是贫是富,总觉得自己

活得很累,不断追求更高、更强、更快、更多,如同与自己的影子赛跑,永无止境。

只有那些身心中和、内心强大的人,才能知止得定,因定得静,静而生慧,得以致

远。

      王阳明心学告示世人,在红尘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诚意净心,事上磨练心境,提

升心性,就能获得“动亦定,静亦定”的良知力量与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