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轩太极拳精论评赏(1) ——我学太极拳(115)

标签:
健身养生 |
李翁椿年,字雅轩,生于1894年农历6月14日。1914年(20岁)拜杨式第三代传人杨澄甫为师,追随乃师十余年,深得杨澄甫衣钵。晚年定居成都后,受西蜀道家清虚无为思想的影响,明确地提出了“大松大软”的练拳主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太极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的本质灵魂,这是雅翁对太极拳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他人生的重大成就。
太极拳是李翁雅轩一辈子的专业,他拳架严谨有法,姿势舒展大方,气势雄浑磅礴,推手功夫轻灵虚妙,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他专心致志不懈地追求纯粹的太极拳,81岁时还在自责要努力练拳,穷毕生精力,深研细究,因而取得了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雅翁勤学善思,数十年间,随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对照研究,集腋成裘,蔚为大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拳学遗产。
雅翁的拳学思想,由于很多是间有所思、偶有所得,随手记录,所用的纸张或报纸边角,或其女的作业本背面,都是信手拈来,字迹潦草。这册《李雅轩精论汇编》,是笔者历年多方收集,随时摘抄而成。既无时间顺序,也没分门别类,资料凌乱,条文重复,错漏偏颇,在所难免。尽管如此,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看出,坚持杨氏太极拳的正宗传统和纯正风格,始终是雅翁的一贯主张和追求方向。我们也不难发现,雅翁“忧道不忧贫”,对当时太极拳普遍背离方向的练法,老人也因曲高和寡而忧心如焚。
雅翁的拳学思想是不断深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领悟。他的只言片语,完全是散金碎玉,无比珍贵。但是,由于他用文字记录的思想片段没有明确的时间脉络,杂乱收集起来的资料很难显现雅翁最终的的拳学思想,这是需要后学者认真体会和研究的。另外,雅翁是以武立身以武扬名的武术大家,他的太极拳是以武术技击为重点的,在这方面应该说他已经走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可是,时代的前进也要求太极拳继续发展,尤其是对太极拳“道”的研究在理论上应该是是无止境的追求。所以我们除了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雅翁的拳学思想外,也应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争取有新的发现和发展。这样才无愧于古圣先贤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也为后世学人继承中华文化寻找更为便捷的道路。
缘于此,笔者将李雅轩太极拳精论逐条评赏,既是学习的阶段性心得,也便于好友同道研究讨论。
【雅翁精论】
【评赏】
【雅翁精论】练太极拳功夫有五忌:(二)对老师信仰不坚,不本老师所教之道理用功,自作聪明,东想西想,参入其它道理。以致心神杂乱,暗病百出,若藏若露,此毛病不易改正的。
【评赏】毕竞“明师”太少了,对现在世面上的有些老师大胆怀疑也许还是对的。窃以为“对《老子》信仰不坚,不本5000言之道理用功”,才容易参入其它道理,以致心神杂乱,暗病百出。太极拳力戒 “浅尝辄止”,最忌“自作聪明”,雅翁所训极是。何为明病,何为暗病,后文有述。
【雅翁精论】练太极拳功夫有五忌:(三)有不良嗜好,如烟、睹、色等,将人身三宝精气神已耗费枯竭,昏头胀脑,不能悟道矣。
【评赏】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都是以德为先,无论练武习文,老师都要以德为训,所以不良嗜好皆在禁止之列。不良嗜好的确对人身体有害,也影响自己集中精力练功,所以,健康的生活习惯还是必须的。然而,太极拳不是宗教,不要有不必要的忌讳。太极拳就是平平常常的生活状态,不要因为练习太极拳就刻意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因为太极拳要求不用力,所以什么体力活都不原意干了,这是不对的。更不要有那些莫名其妙的忌讳和禁忌,如必须朝着哪个方向练拳或要求什么特定时间练功等等,这些都是故作神秘,糊弄人的。另外,凡是那些自称有秘笈诀窍而求玄弄奇,或在人前卖弄又故弄玄虚的人,你不要轻信。太极拳是用武修身、以武证道的载体,拳以载道,而“大道至简”,是最平淡无奇的,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条件,也没有稀奇古怪的要求。贵在持之以恒,故《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会了拳架套路,有较好的场地、有宁静的心情,随时都可以养练。
【雅翁精论】练太极拳功夫有五忌:(四)平素曾练外家硬功太过,如吞气努力,咬牙瞪目,鼓肚子打肚子以及排打周身,油槌贯顶等等,已将身体最宝贵之神经练死,麻木状态,毫无灵感,不能操太极功夫。
【评赏】一般外家硬功,,尚形式,重方法,讲力量,研技巧,此皆是后天人造,非本能之学也。外家功夫常以“拳练万遍神理自现”为激励,提倡“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练,这种超越身体极限,自己折磨自己的方法,是太极拳所不取的。太极拳强调要有“神明的感应”,那种将神经练麻木、毫无灵感的功夫,是与太极拳的练功方向背道而驰的。但是,若能即时醒悟,幡然改悔,敢丢敢舍,回头是岸,亦未必不可悟道。况太极拳本应普渡众生,有教无类,任何人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即可成佛。只不过要舍去自己后天已经修炼而成的优势,难矣哉。
【雅翁精论】练太极拳功夫有五忌:(五)入道未深,离师太早,即想在人前显能,致被外门功夫引诱歧途而无法纠正,以上五者,皆不能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