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英杰先生谈怎样学太极拳——我学太极拳(103)

(2018-01-02 13:38:06)
标签:

健身养生

                董英杰先生谈怎样学太极拳——我学太极拳(103)

       董英杰曾师从李增魁学习"十三式",又向太极拳家李香远学艺。后成为杨澄甫入室弟子,极得杨澄甫识重,成为杨式传人中代表性的人物。杨氏《太极拳使用法》即为其手编。其功底淳厚,拳架气派宏大。在技术上有所创建,理论研究亦独有心得。著有《太极拳释义》一书,受到广泛好评。


1.明确太极是什么?

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2.太极拳是什么?

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要离太极。

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导引术之一种,在武术运动中属武当功拳的练法。这种拳术以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构成架式及套路。练时如行云流水,粘连不断。所以古时候称它为长拳。在练的风格上可以练大架子,舒展开阔些;也可以练小架子,小巧紧凑些。但无论如何,在练法上任何动作必须注意到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这一特点。这才是太极拳。

3.太极拳的奥妙是什么?

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从练拳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亦含虚实,处处分清,自然运用自如。

拳论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能分清虚实,虚中有实,实中寓虚,就能抓住太极拳练法的关键。当然,要做到虚实分清,掌握虚实的变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么简单,要通过长期练习才练得出真功夫。

字面易懂,功夫却难。练拳离不了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

(1) 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肘不是往下用压力,肘尖处转下而已。

(2) 气沉丹田:呼气吸气时小腹一缩一胀地呼吸。

(3) 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必以尾闾中正之原则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松动,后背自然有点拔起;胸中不但微松,更有开合寓内。

(4) 虚灵顶劲:练拳本来是缓慢匀速的,为防止因此而致无精打彩,所以又要虚灵顶劲,提起精神,以辅助之,使练太极拳者样样完备。

4.太极拳怎样练法?

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有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

5.练太极拳应如何呼吸?

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 。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否则有害无利。

不要勉强行深呼吸是指不要作不适当的强迫性腹式呼吸,更不要迁就动作而打乱自然呼吸的生理规律。当然由于练太极拳速度均匀而缓慢,作相应的深长细匀的呼吸,还是需要的。当练到一定程度以后,练拳的人就会自然掌握拳势呼吸规律。初学太极拳者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常会产生头晕、心悸、胸闷等等弊病。所以董先生又说:功夫纯熟,气血调匀,百病消除。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如舌顶上腭,气沉丹田等。功夫到后,自然气沉丹田而行百脉,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强求。

6.太极拳功夫是否今不如昔,有失传的危险?

有云,太极拳功夫,有一部分失传。此乃欺人之谈。倘尽心研究,必可得全体大用之步,惟须有恒勤两字。

第一须勤,第二须悟。功夫如何,视智慧如何,但勤能补拙,须自勉之。

功夫昔人好,理论今人好,实在理论一多,功夫不专,进境反少矣。

学者当以尊师重道,厚敬师傅,感动师傅必尽心教导你,中国人情如此,不可不注意。虽世俗之理,爱学真功夫者,更当注意也。太极对敌法甚妙,非不能用,盖今同志,只练皮毛,不肯再学,不能求高师访明友,但说太极不能用,亦勿怪授者不授耳。

7.杨氏太极拳是否有多种套路,不同练法?

外界有云,杨氏太极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实则仅此一套。练熟之后,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随心所欲。曾见凤候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杨班候先生亲授,乃系紧凑之架子,打来不快不慢。澄甫先生(杨健候之子,兆林先生的堂兄弟)柔绵而慢。少候先生(澄甫先生之兄)则紧凑而速。余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敛而不速不迟,此乃成功之后,随心所变者也。倘初者勿疑架子为三套也。

同一流派的拳术,可以有不同的演练风格来。然而对初学的人来说,练开展大方、柔绵而缓的架式是最适宜的。

8.拳论说的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

开展,大也;松其筋肉。初学练拳先求姿势开大,所谓舒筋活血,容易转柔弱为强。强而后研究外能筋骨肉合一,内有精神相聚,谓之紧凑。内外兼修,加以动静变化,自开展而及紧凑,身体强而使用全,可至臻密境矣。如说拳大练小练则误矣。

有些人对开展紧凑有曲解之处,认为习拳要先开展,将圈子越练越小,直至有圈之意无圈之形。其实不然,开展指外,紧凑言内,开展是架子问题,紧凑是精神问题。开展而至紧凑是学习的进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分阶段学习。开展是第一阶段,搭架子,务求架势正稳连贯,舒展松柔。紧凑是第二阶段,以意导动,动作、呼吸、意识三者紧密结合,动静相兼。假如说紧凑是架子越练越小,直至有圈之意无圈之形,这是不实际的。走架子怎么会无圈之形呢?无形如何成架子呢?光是意念练拳,肢体无形与静坐或静站气功练法何异之有?若果无形还存在只是无圈,那就是直线、折线运动而不是走弧线了,这也不可以称为太极拳。

9.何谓先在心,后在身

先在心,后在身是《行功论》的一句。初学对敌用心之专,恐不能胜,练成之后,无须有心之变化,身受击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已跌出矣,即为不知手之舞之。初学在心,成功后在身,犹如初学珠算,心先念歌,手操之,熟后心不念歌,手能如意。是先在心后在手,拳理亦然。

这是习练技击的经验总结。就是说在训练对敌搏击时,初学要用心习练攻防的一定招数,铭之于心,在训练中把招式的攻防的一定招数,铭之于心,在训练中把招式的攻防运用练得娴熟,形成条件反射,那么临阵时不论对方怎样攻击,自己都可以不思索,得心应手,随机应变。

10.何以求稳、准、狠?

人乃动物,并具灵感。譬如我的拳击一人,彼人当以手推开或身子闪开,决不能静立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一拳击去,对方能抗能空,变化无定,此人反应也。拳术家有稳、准、狠三字。等求我不发劲,发则所向披靡。然何以求稳、准、狠?须先求灵感。如何求灵感?读者应在王宗岳先生之《行动论》内求之。即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须在似动未动之时,意未起形未动之间,争此先着,所向披靡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