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说,练拳贵在悟拳,悟拳贵在找感觉。太极拳的内在感觉是习练者将领悟到的拳理习练“上身”的体现,是“心悟”到“体悟”的升华。因此,打拳时的内在感觉反映了习拳者太极拳水平的高低,是关系着我们能否步入太极拳殿堂、获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关键所在。有了内在感觉,我们就能在享受太极拳的快乐中健康长寿;缺少内在感觉,练拳就如同做操,很难达到养生的效果。因此,在太极拳练拳中要慢慢地去练找感觉。
一、手胀感觉
手指胀缩、掌心吸放是身体开合鼓荡“形于手指”的感觉。在行拳时,手掌自然会随着身体一起胀缩鼓荡。蓄势时,随着吸气掌心微微内凹,劳宫穴内含,手指有被气抽向丹田而收缩变细的感觉;发势时,随着呼气掌心微微外凸,劳宫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气而膨胀变粗的感觉。手掌心随着拳势蓄发开合所形成的这种凹凸吸放变化,有类似吸盘吸放的感觉,其实这就是太极拳常说的“粘黏”劲。在练拳中手是不是有发沉、发胀之感。如果没有,就要从松肩上找。肩不松沉永远也找不到手沉的感觉。因此,练拳时,肩要松沉,肩关节松开,想象两臂脱臼了,又象绳系挂在身上,可以轻轻左右摇晃一下身体,看看胳膊是不是有风摆杨柳的感觉。这是入门第一关。然后才是松腰松胯。把松肩做好了,后面松腰胯就容易,不要忽略松肩,直接去松腰胯。但是要注意松沉肩不能形成松懈,怎么办?要腋下旋空,不能夹死,要开肩,两臂要棚漂起来,松而不懈,沉而不僵。有了手沉如臂挂砖的感觉,就等于摸到太极大门了。
二、骨肉分离感觉
骨肉分离是指习练者骨架挺拔上撑的同时肉体松柔下坠的感觉。只有当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来后才能慢慢的体会到骨肉分离的感觉。这需要在长期的习练中去慢慢体会。就好象肉松坠,但骨架坚挺,又如松枝挂雪,沉而富有弹性。
三、空气阻力感觉
在行拳中手掌能感觉到空气阻力似的,脚有如绳抻着,想走抻着,抻着还得走。手脚又如胶沾,动作有黏性。
四、身如气囊感觉
身如气囊意为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了气的大气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蓄势时,体内能量流(“内气”)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属阴;发势时,体内能量流从丹田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属阳。我们把身体随着拳势蓄发变化产生连续的、有节律的胀缩感称为“开合鼓荡”。身如气囊的胀缩感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棚劲”,“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棚劲充盈变化的结果。棚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
因此,太极拳又有“棚劲拳”之称。太极拳棚劲的鼓荡、充盈程度标志着习拳者功夫的深浅,对技击和养生效果影响极大。当你在行拳中有身如气囊之感觉时,你才算蹬上了太极大雅之堂。
在太极拳练拳中要慢慢地练找感觉。感觉有就有,没有也不要去刻意的追求,这都是练拳者所要经历的过程。在练拳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如起式,你要想象着你的双手是,由一个空气所形成的大球将你的双臂缓缓托起,屈蹲下按时,你要想象着再把大球缓缓按下,你再看看自己的感觉如何。练拳时最关键的是放松自然,练过拳后你只要感觉自己特别轻松又有精神,就可以了。不要太过勉强自己去追求感觉,练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己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过犹而不及,功到才自然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