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清先生谈太极拳与养生(三)——我学太极拳(58)

标签:
健身养生 |
太极拳的独特风范
第一,中正安舒,开展大方。立身中正安舒,说明身形对练拳的重要性,讲究顶平、肩平、胯平、脚平,讲究“端正身法脊竖起,气顺劲整神奕奕”。只有身形端正,四肢百骸才能舒展大方,“根松摧、中通顺、稍发透,形正与内气畅通,运转互相依存”。所以,要使拳架舒展大方,从肢体上要对拉拔长;圆裆开胯、竖腰立顶、尾闾松垂、平整匀圆。
第二,大松大软,松是修炼内功拳最重要的一环,是练功的基本要求。要追求大松大软且松透松净,这是内功拳修炼的突出特点。“一分松,一分功”,“一个松字最难为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尔”。(杨澄甫语)。所以松、软是太极内功拳的宝贝是灵魂。练拳到老不外一个松字。如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到老也是不通。
第三,用意不用力。它和松软一样,是内功拳的根本特点,也是法则。一用力即落旁门,练功中找“不用力”的气势与功夫,练就“神、意、气”的神威,用“精、气、神”的化合产生出“极柔软,然后极刚坚”的太极神功。
第四,内外相合,上下相随。盘架练功要在松、稳、慢、匀的基础上,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一个“整”字。“内外相合”是指内气要与外形相配合,按拳理“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与外形动作要配合一致,每一招每一式都要坚持先运内气而后动形,即运而后动。做到运而知、动而觉,内外协调一致。切忌光在外形上下功夫,若不注意内气的协调配合,不仅不能增内功,还有害于健康。“上下相随”是在“内外相合”的条件下每招每式上下相互照应,身随腰动、步随身换、上下一致,四肢配合,一线贯穿,体现一个“整”字。动静咸宜,以静待动,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正如杨禹廷先辈说的“上下一条线,头上虚天顶,脚下阴阳变,中有腰胯领,两手松空转”。以头虚领,以腰胯带动四肢,使意、气得以下沉,两足互相配合,松灵变换虚实,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螺旋运动。
第五,虚实分明、阴阳相济。杨澄甫先辈在《太极拳论十要》一文中说“太极拳本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这是内功拳的根本所在。拳道就是懂阴阳、知虚实,虚实能分,转动灵活,当功架记住后就要把注意力放在虚实上,虚实是渐变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济,虚实分明,能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气顺劲整,才能练出太极内功,否则离道远矣。
松稳慢匀是太极拳术运动特色的体现
松、就是全身放松。松的先决条件是心静,就是要把心气放松,同时全身的关节和肌肉都要随之放松,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内气往下松沉时,不要把全身重量压在下肢上,不要把膝盖和小腿过分着力。要有如坐高凳之感,而小腹更不能紧张绷挺,“气沉丹田”是指内气在“意”引导下连续不断地徐徐向下、向丹田处沉降,而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鼓荡气息去冲压丹田,松是积极的,要做到松而不懈,提起精神,才能肢体灵活,做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当气血周流全身时便可体验到通体舒服和泰然自若。稳,就是行动沉稳。从精神到体态都要保持平衡。练拳时要把上身自然调直,不能前俯后仰左右摇摆,下肢进退旋转要轻灵圆活,平稳地支撑着垂直的上身。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动作稳重,不失重心。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心绪稳定,防止精神散乱,努力保持姿势平衡稳定与内气运用逐渐得心应手,这样才能有益于养生和提高技术功夫。慢,就是运身缓慢。在行功走架中要维持适当缓慢的速度,是为了便于以气运身,使内气能够从容运行而通畅无阻。随着动作的节奏,有规律的调节呼吸,逐渐深缓慢匀。仔细地按照拳术的原则要求改造自己的姿势和动作,不断纠正偏差,找感觉体会收获。如果过快就很难达到这种目的。但也不是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意向,适当地控制练拳的速度。条件发生变化就适当加以调整,这样才能做好慢而不僵。在缓慢的动作运行过程中仍能保持轻灵,才不致产生憋气和呆滞等有碍健康的毛病。匀,就是动态均匀。无论动作姿势呼吸都要求均匀,在均匀的动态中体现松稳慢的特点。练拳一势接一势要连绵不断,不能时快时慢,应做到“运动如抽丝”一样。每一势都要从起点运行到终点,然后变换到新姿,应体现着连续性和节奏性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姿势的匀称,不能出现违反运动规律的畸形。同时呼吸也要配合动作和姿势保持均匀而自然。才能使人感到和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内功的锻炼,探索松、散、通、空的奥秘,也就是练就太极功夫的必由之路。在运用内气使全身放松时,可以想象(运用形象思维)内气通过小腹丹田再经两腿内侧向前侧下行过内踝向两腿外侧上引至两胯,并且以意导气,向四周散出去,想象其形成一个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胯在气圈之中。“散”的过程比喻为石头投入水中形成的波纹逐渐散开。运用这种想象之功,可以把内气散发出去。要做到散,就必须使内气遍及全身,畅通无阻,毫不停滞。在练拳的经验中前辈们总结出“肘不张、肩不松、胸不开、气不通”的格言,使我们了解到张肘、松肩、开胸与内气通畅的密切关系。做到了开胸、张肘才能产生气通的效果,做到了通才有可能达到“全体透空的最高境界”。内气通畅以后体内脏腑得到调节,可以使气血流通,不受疾病侵害,能够主动和自然环境维持协调和谐,所以松、散、通、空对于养生和技击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