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经济学价值——读书之思与悟(129)

标签:
读书 |
生命俗称“无价”,不过,美国经济学家正儿八经算了一本生命账,将健康的价值加以量化。
新英格兰Tufts医学中心宣称,各种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人认为一年的生命大概值10万-30万美元。在美国,用于维护健康的科技成本越来越高昂,而在健康保护上的支出,已成为众多企业、纳税人以及患者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于是,就出现了上述这个被笔者称之为“生命价值指数”的东西。
为了最终能够评估某项治疗的价值,经济学家们想了一个办法来计算各种疾病的“成本”。不同的治疗方法都是为了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命状况,拥有健康生命的一年,无论对病人本身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比在病痛、抑郁或轮椅中度过的一年更有价值。
我们来看看经济学家是如何计算的。首先由一个简单的量度标准:完全健康的一年得分为1,死亡得分为0,而忍受着非常病痛、久卧病榻或者高度抑郁、无法自理的一年得分会低于0,因为很多人宁可“报销”掉,也不愿意活受罪。那么如何衡量一个疾病的严重性呢?可以从病人对治疗风险的规避特点中看出。经济学家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测试,他们告诉患了不同疾病的病人们,假如采取某种手术治疗,可能会治愈他们的疾病,然而一旦手术失败,他们就会丧命。从不同病人对治疗风险的规避特点,可以看出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比方说,患严重糖尿病(包括失明症状)的病人在只有42%治愈率的情况下,都宁愿冒风险接受治疗。而相比之下,那些患失眠症的患者,会比患中风或者糖尿病的病人更加愿意与疾病共存,而不是接受高风险治疗。也就是说,病人越是愿意承担风险,他们所患的疾病就越严重。
简单地说,如果没有死亡、没有衰老、没有那些让人难堪和难受的疾病,我们很难体会到生命的经济学价值。而当我们需要住院、诊断、治疗、重症监护,甚至弥留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宝贵的资本,已经在流逝甚至准备清空。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更有效、更有前瞻性的“投资”,来经营这一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意”呢?
(消息来源:《21世纪理财周报》)
【思与悟】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到既痛苦又无奈。前不久读过一篇文章《雾霾下的生命账和经济账该怎么算》,说的是去年底环境保护部针对东北、华北地区持续出现空气重污染问题,启动了重污染天气督查工作。结果表明,一些企业违反环保规定,如违规排放污染物、超标排放污染物、锅炉无脱硫脱硝设施、未进行限产,导致多种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大量和持续超标。
在持续的污染空气下生活,每个人尽管有抱怨,但却习以为常,似乎都市生活就是以污染为代价,中国人的生活就是必须让污染伴行。而接受和默认污染的条件是,要发展和要让生活过得好起来,就得如此。因为,要让工厂停工和减产就是让经济停滞,也是很多人,尤其是以经济增长作为成果和政绩的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环保部启动的对东北的污染调查会对空气污染改善有什么积极的结果,人们确实不太抱有太多的希望,但唯一要做的事是,不能如此温水煮青蛙似的让人们接受污染的现实。
从积极的意义来看,污染的后果不能先算经济账,而是要先算生命账和健康账。新近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便提供了这方面的启示。如果中国能保持2008年的“奥运蓝”空气质量,就可在2030年之前防止中国城市地区大约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并使千百万人延长生命。
这一结果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人员在2015年11月中旬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血管年会上报告的。“奥运蓝”指的是中国2008年举行北京奥运会时的空气质量,其实还是一种低标准的空气质量标准,即让细微颗粒物浓度(PM2.5)指数达到55以下。为此,当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就有限产、停产,关闭一些工厂、建筑工地,同时限制道路交通,禁烧秸秆,限制燃煤等。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空气达到“奥运蓝”的标准,而且不是要求一朝达标,而是在10年时间内逐渐达到2008年奥运会时的空气质量,那么从2015年到2030年中国城市地区的卒中死亡率将降低2.7%,冠心病死亡率将降低7.2%,相当于分别减少30.4万例中风死亡和61.9万例冠心病死亡;在此期间的中国城市地区人口寿命总计将延长420万年。
当然,如果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PM2.5指数达到10以下,则能挽救的中国人的生命就不会只有90万,而是会翻番和翻几番。在此之前,其他中国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在2013年底的《柳叶刀》杂志上也发表了,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在35万-50万人之间。如果减少污染,即便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PM2.5指数为10以下的标准,而只是“奥运蓝”的标准,每年也可减少35~50万人的早死。
可惜的是,这种在污染中死去的生命由于是渐进的、在视觉上看不到与染染的直接因果关联,在人们的心理天秤上并没有分量,也因此不被看重,根本就不可能像恐怖分子直接杀死人一样招致众口一辞的谴责并采取各种措施打击。实际上,空气污染对于中国人来说才是最大的恐怖分子之一,由于中国人的忍难,污染就一直如阴影伴随着中国人,从出生到死亡,永远也无法摆脱。
当然,污染永远伴随国人的一个更重要原因是经济账,认为以各种方式治理污染,如减产停产、产业更新等会减少收入和阻碍经济发展,让人们过不上好日子。不过,不同的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研究结果。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治理污染可能会使GDP降低0.5个百分点,但是,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在不污染或少污染的情况下发展,反而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给出的答案是,每投入1元治理雾霾可带来1.12元的GDP增长。GDP只会增加,不会降低。
不过,换个角度看,即便治理雾霾会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使GDP减少多少个百分点,但是,这如果是以每年数十万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样的经济增长未必就比不丹、尼泊尔人幸福。经济发展本来是要让人过上幸福生活,但用生命、短寿和损失健康来换取高值GDP不过因果颠倒,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