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读书之思与悟(10)

标签:
读书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而情绪是一种很滑溜的东西,有时滑溜得让人捉摸不到,但是,不管怎么滑溜,你都要想办法将它捏得紧紧的。因为这关系到你能否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
有许多人能把情绪收放自如,这个时候,情绪已不仅是一种感情上的表达,而且成了攻防中使用的武器。有时候,掌控不住情绪,不管三七二十一发泄一通,结果搞得场面十分难堪。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这种擦枪走火的状况。但是,聪明人有将不良的情绪马上收回来的本事。
自古以来,评价人的标准,只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就知是否可以成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将之风,因此要成为人上人,除了常识与能力之外,全视其能否将情绪操控得当。一个人的涵养来源于他的修养,有修养之人都懂得控制情绪。遇事不能冷静,并且以某种极端手段处之的人,决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情绪处理得好,可以将阻力化为助力,帮你解危化险、政通人和。情绪若处理得不好,便容易失去控制,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行举止,轻则误事受挫,重则违法乱纪。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控制好情绪需要理性的克制,需要雅量。雅量,将使你面对攻击者保有最完美的自尊和最充分的人格主动权;雅量,还将最终迫使攻击者情愿或不情愿地走向道德法庭的被告地位。
克制,乃为人的一大智慧,它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因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它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假如李渊当初听了隋炀帝的话,怒火中烧马上与之理论或采取兵变,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时机不成熟而失败。一旦失败,则永无机会从头再来了。
“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古代的豪杰人物,都有超过常人的修养,更有着忍耐一般人所不能忍的工夫。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你若挨得过这把刀,步步努力会教你成功。“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能包容一切,方能接受一切、忍耐一切,然后必能改变一切、克服一切。所谓大肚能容、逆来顺受,并不是天生的窝囊废,相反的他正是一个成大功、立大业的强者呢!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遍布中国大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中,忍是儒家倡导的重要思想。他是一个君王一统天下的治国之本,也是一个国家覆灭的重要原因。而在我看来,我们更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忍,更应该分场合。
大家都应知道,司马懿两度率兵在祁山和五丈原抗击蜀相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派人送去女装讽刺,但他忍字当先、不为所动坚定其坚守待变的决心。他并非没有羞耻之感,但在他看来,受辱事小失利是大。因而强忍激愤,只在“心中大怒”。司马懿不是消极的“忍”,他在忍的同时,与对方打起持久战。使得蜀军不得不举起白旗。司马懿对这番侮辱没有白忍,由攻改守。若他不是含怒强忍,成了一时的匹夫之勇,哪里还来得他刃不饮血,凯旋而归的成功。正所谓“忍所私以行大义。
中国历史当忍不忍,导致惨败的战例屡见不鲜。如项羽按捺不住心头怒火致使全军覆没。但忍道并不代表能解决一切。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他们一忍再忍,而忍使这片土地的人民落后,让清朝末期成为最软弱的一个时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一样,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自己忍让的情况,不管是因为他人还是因事,面对自己不利的境况的时候,就要学会先退让一步,避免轻易地走极端。
“忍”并不是不反抗,也绝对不是不讲原则,也不是低三下四甘愿受人摆布,而是要在“忍”中等待时机,才能用明智的头脑取得更大更多的好处。做人做事都要讲原则,在不违背个人的“本性”和社会道德准则的范围内,要忍得恰到好处,在大事大非面前不能一味委曲求全,那样就是软弱无能,任人欺凌的无用之人了。有道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能在社交中做到忍住了小节,忍住了愤怒,忍住了挫折,忍住了别人眼中的懦弱,你就成功了,便可以做成大事。
如今看来,我们更应该辩证的看待忍,保持冷静的头脑,智慧的运用忍,把它作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而不是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