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金华
金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96,087
  • 关注人气:7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111)

(2011-08-01 18:26:55)
标签:

读书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111)

    三百三十一、繁华之春  不若秋实

    【原文】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

    【译文】春天万象更新,大地百花齐放一片繁华一派生机,使人感到精神舒适畅快;但是却不如秋高气爽时的清风拂面,兰桂飘香,水连天天连水水天一色,天朗气清大地辽阔,使人感到精神爽朗,轻快异常。

    【评语】唐勒刘禹锡有名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清到碧霄。”正好说明了这段文字表达的景象。因为秋天会给我们带来肃杀之气。作者于此并非比较春与秋孰美。天地万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不过人对景物的爱憎,也完全是基于心情和观念。春天的清新就好比人的青少年时代,虽然具有青春活力,然而在某些方面却显得不成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走向衰亡的开始,万物至此得以成熟。大自然到秋天已度过了那雍容华贵万紫千红的夏季,此时已渐渐显出本来之面目,尤如人到本性显现而达到净沽的境界,秋高气爽,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人在此中神骨俱清。这也是作者喜秋的原因之一吧。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111)


    三百三十二、来去自如  融通自在

    【原文】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任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译文】身体像一艘没有缆绳的孤舟,自由自在地随波逐流尽性而泊,内心就像一棵已经成灰的树木,人间的成败毁誉又有什么关系呢?

    【评语】心头功名利禄欲望太强,个人荣辱得失计较太多,必然总处在一种忧郁与不满之中。从做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向往追求自在的生活,但是,如果仅仅环境能使你追求自在,而内心却不能排除世俗的杂念,不论任何好的环境也无济于事。所以,一个人必须从修养上下工夫,达到“老僧人定”的不动心境界。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就是属于“来去自如,融通自在”的修养工夫,其实做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人贵自知;不屈于自己的东西不应强求,即人贵自然。这样,才可能有超凡脱俗不计是非恩怨之心,才可能多一份洒脱的气度,增一份人生的真趣,进而达到不动心无所求的自如境界。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111)

    三百三十三、欲心邪念  虚心正念

    【原文】欲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酷暑,朝市不知其喧。

    【译文】内心充满欲望,能使平静心湖掀起汹涌波涛,即使住在深山古刹也无法平息;内心毫无欲望,即使在盛夏季节也会感到浑身凉爽,甚至住在闹市也不会察觉喧嚣。

    【评语】人的精神往往会产生出难以想象的作用,克服难以忍受的困难。精神上能把握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即使身临大难也不会苟且偷生,一切艰难困苦都不会使他们屈服,故佛教有“行人修德,虽火坑亦是青莲”的说法。有道高僧如法显、玄类,鉴真,为了信仰,为了传教,克服了无数常人难以忍受之难,最终达到目的。他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来自他们内心的纯静和信念的执着,故不远万里去迫求他们向往的目标。这种精神用之于常人,可钦佩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如变法英雄谭嗣同在危难之时决不苟且,镇定自若,临终还留下千古绝唱。人虽逝矣,精神不死。正由于有崇高的信念支撑着他,才使他面对生死同样心静如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