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107)

(2011-07-28 07:44:01)
标签:

读书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107)

    三百十九、贪富亦贫  知足安贫

    【原文】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貂,编民不让王公。

    【译文】贪得无厌的人,给他金银还怨恨没有得到珠宝,封他公爵还怨恨没封侯爵,这种人虽然身居豪富权贵人位却等于自甘沦为乞丐;自知满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穿粗布棉袍也比穿狐袄貉裘还要温暖,这种人虽然说身为平民,但实际上比王公还要高贵。

    【评语】“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是对贪得无厌之辈的形象比喻。只有少数超凡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领悟知足乐常之理。其实适度的物质财富是必须的、追求功名以求实现抱负也是对的,关键看出发点何在。有一定社会地位是现实生活迫使个人接受的一种要求;追求物质丰富是刺激市场繁荣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决非因为安贫乐道就可以否定对物质欲望的追求。但是一个人为铜臭气包围,把自己变成积累财富的奴隶,或为财富不择手段,为权势投机钻营,把权势当成满足私欲的工具,那么,这种人就会永远贪得无厌,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107)


    三百二十、隐者高明  省事平安

    【原文】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译文】一个喜欢夸用自己名声的人,倒不如避讳自己的名声显得更高明,一个潜心研究事物的人,倒不如什么也不做,来得更安闲。

    【评语】老庄提倡无为,所谓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二者构成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处世哲学;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家的进取思想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对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作多错,不作少错,不作不错”,对隐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才不会招致世俗小人的忌恨。所以,人世出世表面上矛盾。实际上又一致。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在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107)


    三百二十一、超越喧寂  悠然自适

    【原文】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大。

    【译文】喜欢宁静的人,看到天上的白云和幽谷的奇石,也能领悟出极深奥的玄理;热衷权势的人,听到清歌,看到妙舞,就会忘掉一切疲劳。只有了悟人生之士,内心既无喧寂也无荣枯,凡事只求适合纯真天性而处于逍遥境界。

    【评语】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雅趣,凡事都不受任何外物影响,没有喧嚣寂寞的分别,也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们永远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反之如果受环境的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不算是一个真正得道之人。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当年老庄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提出“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是针对当时的环境而言的,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作为理想是可以的,但当成现实生活就难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典故。凡事走极端是不可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