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106)

(2011-07-27 08:22:28)
标签:

读书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106)

    三百十六、修养定静  临变不乱

    【原文】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译文】事务忙乱不堪时,要想保持冷静态度而本性不乱,必须在平时休身养性培养清晰敏捷的头脑;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不留恋,必须在平日对人生彻悟,看破红尘。

    【评语】面对生与死怎样才能做到镇定自若,做到“不乱性,不动心”,关键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更说“吾四十不动心”,他们都能彻悟人生,以天下为己任,以大义为追求。所以当孔子被匡人围困时才发出“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其予何”,而文天祥更在《过零丁洋》诗中咏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从古至今,无数先贤面对生与死,大义凛然,凭借正确的人生观,耿直的正义感,以及良好的品性,而致临变不乱,遇事不慌,镇定自苦。这些人看破红尘,领悟人生不是去消极遁世,老死荒郊,而是积极行道,肩天下重任。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106)


    三百十七、隐无荣辱  道无炎凉

    【原文】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译文】一个退隐林泉之中与世隔绝的人,对于红尘俗世的一切是是非非完全忘怀而不存荣辱之别;一个讲求仁义道德而心存济世救民的人,对于世俗的贫贱富贵人情世故都看得很淡而无厚此薄彼之分。

    【评语】道家提倡出世,故隐者之所以无荣辱之感,原因在于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的是非观念。世俗之人认为荣榜与耻辱的事,在他们看来不过有如镜花水月。儒家提倡入世。在道义路上就要恩怨分明,提倡“人我两忘,恩怨看空”。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因为儒家讲的是世间作为,所以凡事都权衡轻重,而且处处以中庸之道为准。两种世界观决定了对荣辱、恩怨的不同看法。但在传统思想中,两种观念往往融为一体,即既提倡出世不计恩怨,又提倡在人世中行道义不计荣辱,故无所谓炎凉。

 

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106)


    三百十八、除去恼热  身心安乐

    【原文】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

    【译文】夏天的暑热根本不必用特殊方式消除,只要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身体犹宛如坐在凉合上一般凉爽;消除贫穷也不必有特殊方法,只要能排除因贫穷而生的愁绪,心境就宛如生活在快乐世界一般幸福。

    【评语】人们有“心静自然凉”的经验。夏季炎热是自然现象,人通过心理调节,可以从心理上去热。这也是佛家所提倡的修行工夫,因为一个道行达到炉火纯青的出家人,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对寒暑冷热也毫无感觉,佛家才又有一句“安禅何必须山永,减去心头火亦凉”的名句。至于说到穷不穷不完全是观念问题。孔子称赞颜回不忧愁居陋食箪,而以心乐,安贫乐道的操守志向。生活中的贫穷之别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一个修养好、志向高的人却能正视现实,甘于清贫,沉浸于自己追求的乐趣中。情趣不因物困而低下,精神高尚才能使身心愉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