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94)
二百八十、浓夭淡久 大器晚成
【原文】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译文】桃树和李树的花朵虽然艳丽夺目,但是怎比得上一年四季永远苍翠的松树柏树那样坚贞呢?梨和杏的滋味虽然香甜甘美,但是怎比得上桔子和橙子经常飘散着清淡芬芳呢?的确不错,容易消逝的美色远不如清淡的芬芳,早有才名,不如大器晚成。
【评语】任何东西的所长都是相对的,桃李梨杏,为天地美景增色,争奇斗艳于一时,时一过便花谢果落,完成了自身的使命,而苍松翠柏以其不败之绿而寒之性赢得人们的敬重。昙花经其短而为人稀,人参以其久而为人重。以之喻人,有的人以桃李艳于一时的才华而作为一时,有的人以如松柏般厚实而大器晚成于长久,二者都是可取的。至于人参、昙花即以其天性取胜,犹如天才为常人不及。但因为少年得志便骄狂而导致失败,得之何益。天才少年以其天才而不学却自我吹嘘自甘沉沦,天才何益?“大器晚成”的人,由于饱经忧患沧桑,才能体会出创业的艰苦而安于守成,也由于积累时间长久,便有了更多的阅历把事办好。

二百八十一、天地万物 皆是实相
【原文】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澈,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译文】鸟的语言和虫的鸣声,是表达它们之间感情的方式;花的艳丽和草的青葱在其中还蕴藏着大自然的奥妙。所以,我们读书研究学问的人,必须灵智清明透澈,必须胸怀光明磊落,这样跟事物接触,就有豁然领悟的地方。
【评语】一个人心领神会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便会抛却人间的无穷烦恼,以至置身天地间而悟人生真谛。释迦牟尼看见星月的闪光而悟道,灵云和尚看见桃花的开放而悟道,香岩法师听见竹子的声音而悟道,所以禅宗才有“青青翠竹悉是真如,郁郁黄花英非般若”的名句。由此观之,天地万物都有历历如绘的大道真理,可人为什么不能大彻大悟呢?人们心中被烦恼和妄想占据太多,所以才无法映射出真理与大道。修禅论道需要心如止水。在现实生活中读书做学问的人,不也需要观察天地万物,领悟人生真谛吗?此理是相同的,没有一定的灵性,没有一定的境界,就无法领略花草之妙,领悟山水之性。

二百八十二、不以神用 何以得趣
【原文】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
【译文】人们懂得读有文字的书,却不懂得研究大自然这本无形的书;人们只知道弹奏普通有弦琴,却不知道欣赏大自然无弦琴的美妙琴音。只知道运用有形迹的事物,而不懂领略无形的神韵,这种庸俗的人又如何能理解音乐和学问的真趣呢?
【评语】中国传统的书画、音乐、诗文很讲究神韵,这种神韵是人的体验而不是有形可读可视可听的。这一心路历程需要有一番参惮悟道的功夫。例如一些书法大师,不仅于有形之书有所得,看天上的万朵行云也能悟出书法的笔道神韵。艺术如此,读书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是指有文字的书,这无疑是求知问道的基础。万里路是指无文字的书,从中能生灵智,大开悟性。因此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日本人山田孝道写道:“闲人自有清闲趣,静读干坤无字书。”读有字书要各其精髓,读无字书如抚无弦琴,要融会贯通于大自然,全身心领悟大自然的神韵,才会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也才可能使有形书有弦琴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