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91)
二百七十一、修德忘名 读书深心
【原文】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译文】求取学问一定要集中精神,专心致志于研究,如果立志修德却又留意功名利禄,必然不会取得真实的造诣,如果读书不重视学术上的讨论,只把兴致寄托在吟咏诗词等风雅事上,那一定不会深入进去取得心得。
【评语】历来做学问讲究个勤字,勤中苦,苦中乐,本来就没捷径可寻,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课堂上所学只是师傅领进了门,要想有高深造诣全靠自己下苦功。读书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寻章摘句不务实学不求甚解也不深思,这种人永远不可能求到真才实学。修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索质,学习不是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真正进步。

二百七十二、恶人读书 适以济恶
【原文】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而赍盗粮矣。
【译文】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可以读全贤书,学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则,看到善行好事就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名言佳句就拿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就等于资助武器给贼子,接济粮食给强盗。
【评语】现在讲求的德才兼备和这个道理恐怕有相通的地方。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为了学问,可以洁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人类有所贡献。一个心术不正的人行了学问,却好比如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作各种危害人的事,例如现代人所说的“经济犯罪”和“智慧犯罪”等等,就属于这种心术不正之人的具体表现。因为这些小人会以自己的学问作为武器,在社会上无恶不作。有的以君子的姿态好话说尽却坏事做绝,有的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祸国殃民的勾当,所以做学问不能以一个“勤”字了得,还必须立身正才行。现在一些人花着国家紧张的外汇出洋留学。可一但学业有成,便黄鹤不返;更不要说一些人会以所学夹害人了。故古人讲立身修性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用现在的话讲,做学问的同时,还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行;有学问的人未必就是利于社会、益于大众的人,要看学问在什么人的手里,要看其品德如何。

二百七十三、学以致用 立业种德
【原文】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为眼前花。
【译文】读书不去钻研古圣先贤思想的精髓,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作官如果不爱护人民,只知道领取国家俸禄,那就像一个穿着官服戴着官帽的强盗。只知研究学问却不注重身体力行,那就像一个不懂佛理只会诵经的和尚;事业成功后不想为后人积一些阴德,那就像一朵眼下很艳丽却很快就谢的花儿。
【评语】古人于读书治学之道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就识文断句而言,应首先懂得文章,在此基础上要明白文字之精髓所在。最主要的是自己能躬行实践所学得的学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用自己所学贡献于国家社会。假如学问跟实践不能相辅相成,那就变成了徒具形式的口头禅。古人读书讲究的是圣贤之书,要从中明理,从中自省。读书而不知探求真理,不从中吸取精华,只能是个书匠、书虫,或者是附庸风雅之流;而所学只为了读书,为学而学,不能以所学指导言行,指导实践,用于社会,其所学于世何用?同样,居官、立业不能益于社会,不能益于子孙后代,那么业不会牢靠,官不会居久,史不会留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