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86)
二百五十六、凡事随缘 渐渐人无
【原文】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译文】如今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没有杂念,却始终做不到。其实只要使以前的旧念头不存心中,对于未来的事情也不必去忧虑,而正确把握现实做好目前的事,自然就会使杂念慢慢消除。
【评语】做事抱什么态度才能无烦恼呢?某些人一旦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悔恨过去,不满现实,梦想将来。这种人的眼光总放在对以后的憧憬上,而把握不了眼前。其实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对未来固然需要策划以至憧憬,关键还是从眼前做起。随缘打发,把握机会,从头开始,才能使过去的辉煌依旧或者让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训鞭策今后。满脑子都是沮丧、懊悔和不满的念头,心不静、气不宁,六神无主,待人做事没了主张,又何谈事业。

二百五十七、凡俗差别 无须取舍
【原文】大地中方物,人伦中方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现,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译文】天地间的万物,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世上不断发生的事情,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观察就会感到变幻不定头昏目眩;如果用超世俗眼光去观察事物,就会发现其本质永恒不变。可见不论对人对物或对事,只要能以大公无私的平等态度去对待,又何必要有分别取舍呢?
【评语】世上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为事物总在不断发展变化,总在产生、死亡。这不是道眼俗眼所能否定得了的东西。曾子所著的《大学》一书,专谈人生哲学中修养心性的工夫,并订出一套严整的程序,告诉世人修养心性须从定字人手。因为精神稳定情绪才能均衡,情绪均衡才能心静,心静才能心安,心安才能思考,思考才能有心得。定、静、安、虑、得成为修身养性的一个循环过程,其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否认事物在纷乱中的变化,就无须定静安虑而有所得了。所谓得就是达到一种相对静止状态,发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不为人间万象、世事纷乱所迷惑,故凡俗差别,在于能否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二百五十八、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原文】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上。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信夫!
【译文】一个人能否摆脱烦恼的困扰,取决于自己的意志,只要你内心清净了无杂念介人,即使生活在屠宰场餐饮店中也觉得是一片静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鹤,而且屋里屋外花香卉奇,内心不能安静,苦恼仍然会困扰你。所以佛家说:“能摆脱尘世的困扰就等于到达真实境界,否则即使住僧院里却和俗人没什么区别。”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评语】世俗的烦恼,或者净土的快乐,关键在于一念。只要自己能大彻大悟,即使是置身屠宰场,也跟住在极乐将土一般。佛教史上成佛的人未必都在僧院,苦渡众生,教化世人的高僧更不可能总在净土。把这个道理引申到世俗生活,说明一个人做什么事不能只求形式上的完善,关键是思想上是否达到标准,实际结果是否符合要求。遇到困难往往在一念之间决定进退,所以平时需要锻炼意志,关键时刻才不致松劲泄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