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49)
一百四十五、栽花种竹 心境无我
【原文】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主;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译文】物质的欲望要减少到最低限度,每天种些花栽些竹,把世间烦恼者交还乌有先生;脑海中了无烦恼没有什么可以忘记的东西,每天都面对着佛坛烧香提水烹茶,不问白衣童子为谁送酒而进入忘我境界。
【评语】无为、修省并不是和世事绝缘。做事不宜提倡形式主义,关键是思想上要达到忘我之境。栽花种竹、焚香煮茗、闲云野鹤的生活可以忘我,可以隔去人世间许多烦恼;谈书论道潜心研究学问,也可使一个人完全进入忘我状态,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人之忘我境界,不能以形式而论,要从本质上看。

一百四十六、消些幻业 增长道心
【原文】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译文】色欲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时,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会变得像一堆冷灰;功名利禄像蜂蜜一般甘美时,只要想一想死地的情景,名位财富就会像嚼蜡一般无味。所以一个人要经常思虑疾病和死亡,这样也可以消除些罪恶而增长一些进德修业之心。
【评语】人在病中,会感到人生之虚幻与可悲,到了死地大概只剩求生一念了。所以人平时做事应朝事物的对立面想想,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胡为。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戒色可保寿,戒斗可免祸,戒得可全名。朱子说:“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助也。”人生在世,宜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修些德性,做事勿为欲望迷失本性,终会有所作为的。

一百四十七、出世涉世 了心尽心
【原文】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译文】超脱凡尘俗世的方法,应在人世间的磨练中,根本不必离群索居与世隔绝;要想完全明了智慧的功用,应在贡献智慧的时刻去领悟,根本不必断绝一切欲望,使心情犹如死灰一般寂然不动。
【评语】不要以为穿上袈裟就能成佛,不要以为披上道氅就能全真。同理,披上件蓑衣、戴上顶斗笠未必是渔夫,支根山藤坐在松竹边饮酒吟诗也未必一定是隐士高人。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钓誉,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灵智不在于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槁木般时才知道。因此,我们认识、观察和分析事物,不能只看表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譬如,时下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衣着时尚的花衣女郎,打扮前卫,靓丽。然而其中有些人却张口就是污言秽语,将手中的垃圾随意丢弃。这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很难让人与他们美丽的外表联系起来。美丽的外表,不一定有美丽的内在,因此不能以貌取人,不能一味地关注而忽视内在的东西。再譬如,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牛顿却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因此深入地研究,推理,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的产生,其本质是万有引力的吸引而造成的。古代,人们看见自己生活的土地四四方方,而太阳却是东升西落。由此现象而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假说。哥伦布环海旅行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所以我们说,美丽的外表并不一定有美丽的内在,苹果落地的表象蕴藏着万有引力定律的奥妙;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并非“天圆地方”。透过生活中种种的表现,认识其本质的真象,这能够使我们更清晰,更明智地认知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