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得莱根则百事可为——读《菜根谭》(41)
一百二十一、天地缩图 人之父母
【原文】吾身一小天地也,使喜怒不愆,好恶有则,便是燮理的功夫;天地一大父母也,使民无怨咨,物无氛疹,亦是敦睦的气象。
【译文】我们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是一个小世界,不论高兴或愤怒都不可以犯错误,尤其对于好恶的东西也要有一定标准,这就是谐和调整的功夫;大自然就像人类的大父母,要让每个人没有牢骚怨尤,使万物没有灾害而顺利成长,这也是造物者的一番恩德,天地间一片平和的景象。
【评语】古人讲究天人感应,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类比,即天地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以及风雨阴阳的调和而使万物生育。人体有喜怒哀乐的情绪,由于好坏善恶的运用构成人格气质。假如天地经常狂风暴雨或者暴日久旱,就不会孕育出好的生命,同理一个人假如整天狂喜暴怒,就不能培养出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气质。所以我们由大自然的变化完全可以反思人自身。但是天地变化有时还处于不可知状态,而人的气质性格却决定于人的修养和所处的社会环境。

一百二十二、量弘识高 功德日进
【原文】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
【译文】人的品德会随着气度的宽大而增进,气度会由于人生经验的丰富而更为宽宏。因此想要深厚自己的品德就不能不使自己的气度宽宏,宽宏自己的气度,就不能不增长自己的生活历练丰富人生知识。
【评语】常言“德高望重”、“量宽福厚”,德跟量是互为因果的。只有品德高尚才会度量宽宏,其结果是在社会上受到人们尊敬,取得应有地位。而要有高尚的品德就必须先有高深的学问,有了高深的学问待人接物才会有远大眼光,眼光远大做事就不易发生谬误,处世也少有过与不及的缺撼,无往而不利。学问又分作书本知识和人生经验两大类,一个是死的,注重思考探求;一个是活的,要求实践总结。二者的目的都在于增强观察力和判断力,分辩
是非曲直,分出善恶邪正,能知善恶邪正才可行善去恶从正僻邪。增加学问是德、量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增量进德的一个有效方式,而量弘德进又是做学问做人的基础。

一百二十三、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原文】一灯萤然,万籁无声,此吾人初入宴寂时也;晓梦初醒,群动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处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目口鼻皆桎梏,而情欲嗜好悉机械矣。
【译文】在微弱夜灯中,大地无声,万籁俱静,这是我们身心刚刚进入休息时;清晨夜梦过后才醒,万物还没有开始一天的活动,这是我们刚从朦胧的梦境中走出来。乘着这刚刚安息和刚刚睡醒的一刹那间,好像有一线灵光闪烁在我们脑海,这时会突然使我们的内心有所醒悟,才知道耳目口鼻都是束缚我们心智的桎梏,而情欲嗜好也全是堕落我们性灵的机械。
【评语】人们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为了求得心灵安宁,从古到今进行了苦苦探索,人不可能与世隔绝,不闻外物的进入。夜间睡觉时,精神与肉体相对进入安宁状态,此刻没有善恶苦乐之分,像开天辟地之初的浑沌时期。从梦中睡醒,身心到现实,不再空虚,又有了实际行动,是非善恶观念便又开始发生。所以在夜深人静万簌俱寂时,我们要像曾子那佯,以是非善恶的标准反省自己,反省由于耳鼻目口所产生的情欲在静寂中,在是非标准中是否有违道义。当然,不能割掉耳目口鼻来阻止物欲的需求,否则人岂不是变成无情无欲的顽石枯木?在万籁俱寂中反省觉悟,会感受到世外之物与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人处在一种空寂与现实的困扰中往往是矛盾的,保持心灵的虚空寂静,这方面多下些苦功夫,经常反省自己,不失为修心养性的一种好办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