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有益心理健康

(2011-02-20 16:42:41)
标签:

杂谈

    “心为己帝。耳目为辅相,四肢为诸候。”(《皮日休文集.六箴序》)意思是说,心是一个人的皇帝,耳朵和眼睛比如宰相,手脚犹如诸候。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要想有个健康的躯体,关健在于养心。养心即调摄精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调节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变化。七情是人们的正常精神生活,并不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续、或沉重的情志刺激,才能影响人体的心理肌能,使肺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读书是调节七情的能手,它可增添人的情趣,丰富人的情感,稳定人的情绪,激励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情爱,使人的心理王国经常处于平衡、美好的状态。英国散文家斯蒂尔有句名言:“读书之于心灵就如体之于身体。体育保持、加强、增进着健康;读书则焕发、培养和坚定着德行。”伏案展卷,心门大开。这时候,神游于天地之间,置身于故事之中,顿觉宇宙之广,百忧消散。书可作朋友排除孤独之心:“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尤袤)叶圣陶诗曰:“天地阅览室,万绵书卷。”摆脱自私浅陋的偏狭之见的是书。陆游诗云:“老来百事废,却觉书多味。”点缀五彩人生的盎然之趣的也是书。疲倦了,书能解乏;枯燥了,书能添乐。痛苦时,书安慰你;愤怒时,书提醒你。偶尔浮躁,书给你提供自制力;一旦悲观,书为你确立自信力。英国作家赫兹里特一语道出了书籍的绝招:“书能攻心。”故尔,孔子读书“不知老之将之”,心理上尤显年轻;司马光读书不离“警枕”,心术上常受锻锤。苏轼“八面受敌”苦读书,优化了心境。“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陶渊明读书的体会。读书给人的心理上注入了多少健康的因子和旺盛的活力啊!

    清代高寿皇帝康熙说:“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驰,于身有益。”人一旦进入专注状态,整个大脑围绕一个兴奋中心活动,一切有害的心理因素便排出体外,而代之以乐观、康健、生机勃勃的心态。

    “长留天地无穷趣,最爱书田不老春。”(左光斗)读书使人增智添寿,青春不老。据报载,浙江省对1%人口抽样调查所得资料分析表明,死亡人口与文化程度呈高度负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死亡率越低,具体为:大学生死亡率为0.85%,高中为1.28%,初中为1.53%,小学为4.57%,文盲、半文盲为17.71%。从这里不难看出,知识越多寿命越长,知识越少寿命越短。南宋高寿诗人陆游一生“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悲叹,未尝不与书俱”。他在一首写读书的诗中说:“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笑语儿子,此乃老却方。”(《抄书》)手不释卷,长年苦读,是战胜衰老、延年益寿的妙方灵药。

    读书有益养生,使人生理上无病无疾;读书有益养心,使人心理上无忧无患。这样身体健康,心理开朗,养身养心,互为促进,相得益彰,人便可延年益寿了。

    所以,在孔子回答鲁哀公的“有智者寿乎?”的问题过了一千多年后,后魏的道武帝问博士李先:“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李先马上回答说:“莫若读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