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亭之少数民族风情亭

标签:
仿古凉亭少数民族亭传统技艺文化 |
分类: 转载 |

一、白族亭
白族亭多为土木结构或石木结构,通常采用中原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四角亭檐尖角弧形上翘,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既显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的整体风格。白族十分强调亭子的艺术性,镂空、技艺精湛的透漏雕是白族亭的常见形式。其绘画色彩多以白色为主,黑灰白相间,图案经典、古朴,并以唐诗、宋词等作为点缀,显得质朴、端庄、大气。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千变万化,运用自如,展现出白族亭子的灵与动、静与秀。



二、傣族亭
傣族亭以木结构为主,从外观上看轮廓丰富,多为歇山式顶,亭子顶呈“人”字形,短脊,坡度较陡,脊上装饰有火焰状、卷叶状和动物的陶饰。正脊中央是一座小塔,脊端有鸱吻和孔雀形饰。檐下的木板上绘有壁画,柱子和横梁上有被称为“金水”的彩画。其彩绘色彩艳丽,红底金色,图案多为凤、孔雀、龙、狮子、花卉等,有的还镶嵌着彩色玻璃,造型朴素大方,风格独特。还有一些亭子顶成攒尖顶,装饰华丽,常用银子、白铁皮等做成镂空花饰。傣族亭的装饰材料极其多样,有的用瓦装饰,有的用铁装饰,有的用玻璃装饰,还有用各种涂料装饰的,其装饰方法主要有构件装饰和彩画装饰。


三、侗族亭
侗族亭层层出挑,上大而下小,檐角曲翘,形成放射状。底为四方形,上面为多角形,有四檐四角、六檐六角、八檐八角等不同类型。层数均为单数,三、五、七、九层不等,有的高达十几层。亭子突兀高耸,最上面是造型别致的亭顶,有尖顶、歇山顶、悬山顶等式样,顶上还有象征吉祥的宝葫芦、千年鹤等雕饰物。亭子的梁柱瓦檐均饰以彩绘,精致华美。风雨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遮避风雨,故称风雨桥。


这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其结构分为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面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盖起瓦顶长廊桥身。桥身为四柱抬楼式建筑,桥顶建造数个高出桥身的瓦顶、数层飞檐翘起角楼亭,美丽、壮观。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人物、山水、花、兽类图案色泽鲜艳,栩栩如生。这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四、蒙古族亭
蒙古族亭无论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还是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彰显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表现出丰富而深刻的蒙古族传统思想观念——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等。其空间形制以圆形为主,都是由圆隆型的顶部、射线状的上部、菱形与浅S形相结合的圆圈状周壁等几何图形组成,外部给人以有隆有直、有圆有弧、纯白清爽的直观印象。


蒙古族亭子的传统装饰图案表现形式丰富,造型多样,主要包括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与几何物纹样。如,将“马”的图案以马赛克图案拼接而成,作为主要的外部装饰元素,再以传统的蒙古包为顶部,作为亭子的主要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了蒙古族传统的装饰图案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

五、纳西族亭
纳西族亭吸纳了汉族的青瓦白墙、白族的门窗雕刻、藏族的木柱画栋等优点,融多民族文化元素于一体,形成美观、独特、实用且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其亭子以木构为骨架,以土、石、砖、木混合构造体系为主,前后出檐,“人”字形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多为双坡面。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展示出柔和优美的曲线。檐下用多层花板、花罩装饰。彩画一般较为简朴,多以蓝、绿为主色调,也有不少以黑、白、灰三色构成的素画。



六、羌族亭
羌族亭平面是“凸”形分布,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垂花莲突出且样式多种多样,七架九脊檩,素筒瓦屋面,灰塑脊,顶施藻井,并彩绘。羌族亭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及羌、藏、汉民居建筑结构中简洁、朴实、庄重等特点。


七、藏族亭
藏族亭多为多层,结构上一般采用木构架,外面再围以泥土或石头砌筑的厚重墙壁。最常使用和备受尊崇的颜色主要有白、蓝、红、黄、绿。亭檐多为飞檐,檐下的红、黄、绿、蓝原色艳丽彩画,极具藏民族情调。亭柱上部悬挂的“香布”是用长条形纺织品打成褶,是藏式建筑的特殊装饰之一。亭上的各种鎏金饰物,如宝塔、倒钟、宝轮、金盘、金鹿、覆莲、金幢经幡、套兽等,在阳光下光彩夺目,独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