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祖堂文化

标签:
祖堂宗族牌位文化 |
分类: 杂件 |
在江南,许多村子都是同祖同宗的后代居住在一起形成的。为了纪念历代祖先,供奉祖先牌位,同时便于村里人聚会商讨村务事宜,以及唱戏等文化娱乐而建成一定规模的建筑物,称之为祖堂。建造祖堂的资金一般来说,靠全村人集资,和资本雄厚的个人捐资。大家群策群力,献计献策,共同承建。
祖堂反映了浓浓的地方古建文化,一般来说,讲究的一进几幢,成单不成双。比如:一进三幢,一进五幢,一进七幢……目前,我见到最大规模的是一进七幢。当然,祖堂的大小尺寸也可以根据经济和地形来扩大或缩小,但必须遵循建筑设计规范来执行,也有根据风水学说适度调节尺寸比例。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近年来,我镇农村许多村子开始集资修建祖堂,使得祖堂在建造方面越来越讲究格局和规模。设计者们绞尽脑汁,都想把本村的祖堂建得更加漂亮实用,更加雄伟气派。
我的家乡湖北黄石地区乡村古建,沿袭了徽派建筑风格特点。相传这是因为在明清时期,清军入关,对汉人大规模的屠杀,致使有“湖广填四川,江浙填湖广”一说。听老人说,我的祖先是江西北面的人。所以说,湖北以东,安徽以南,江西以北的古建筑物都类似于徽派建筑。
祖堂的门楼是一定要建造得恢弘大气的,而且还有一块非常有内涵的牌匾。因为这近似于一个人的脸面,一个宗族的脸面。如果建造得不漂亮,那多没面子啊!全村人跟着蒙羞。中国人不是最爱面子吗?尤其男人,更爱面子。为了面子,多少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说,在设计建造祖堂门楼时,全村人都会很自觉地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恨不得把最好的主意用上,倾全村人的智慧和能工巧匠,在祖堂建筑物上表现到极致。
祖堂门楼建起来了,豪华大气。全村人喜气洋洋,于是,请戏剧班来唱几天戏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设计门楼时,就会充分考虑门楼的背面,避免背面的空间浪费,于是,一个恰到好处的戏台应需而生。门楼和戏台巧妙搭配,形成祖堂的第一幢。
在第一幢和第二幢之间,有一个天井。在下雨天,第一幢后坡的流水和第二幢前坡的流水汇集而下,这就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古时人们的想象而已。其实,水流下来以后,通过阴沟还是流出去了。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这个天井的两侧,各开了两个小门。门外上面做了一个很漂亮的造型,就像人们眼睛的眉毛一样,很有意思。可能,现代人认为这两个侧门只是古时候方便人们从两边出入罢了。其实,它们还有一个用途。相传古时候,大门只能允许男人进出,女人是万万不可从大门进出的,也不可随便到最后一幢的祖宗牌位前磕头行礼。但女人也想看戏,也有到祖宗牌位前磕头行礼的时候。那么,可以进出,但只能从侧门进出。这就是侧门的另一种用途。
过了天井,进入第二幢。如果是一进三幢,那么,第二幢既适合观众集中看戏,又适合村中各家红白喜事摆酒席的地方;如果是一进五幢,那么,在第二、三幢两侧建看戏的戏楼,与第五幢前半部分横向建的观戏楼相连,形成一个糟行,在槽型的两个底部建上下楼梯,也即第四幢的后半部分两侧建造上下楼梯。在第二、三、四幢这么大的空间里,既可以满足村中不管哪家大摆筵席,也可以满足人们尽情地玩各种室内游戏,或者跳跳舞。在两旁柱子上有许多对联,非常富有文化气息;在梁枋上还有许多名人手迹或者其他同宗赠送的牌匾,也有一定的文化典故。这就是祖堂的文化之一。村中不管是谁,只要你有雅兴,登上观戏楼,可能随时都有人陪你打上几盘牌,搓上一会麻将,或者杀几局象棋。那种快活逍遥,不亦乐乎?
在我的家乡,一般遇见白喜事,棺材都要停放在第二或者第三幢,具体看祖堂大小;如果是一进七幢,那么棺材停放在五六幢。在第四幢通往第五幢之间,此时会建一堵墙体,古时一般用木板隔开,两边留门进出,紧挨着观戏楼的楼梯。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如果人在外地去世,是不能够进祖堂的,这是一个人最大的遗憾。所以,我们这里如果有人在外面生病或者受伤,将不久于人世,一定要吩咐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送回老家,躺在自己的家中离世。仿佛这样才显得踏实、心安。
下面我们来到了祖堂的最后一幢,供奉祖先太公和历代祖宗牌位的地方,也是最神圣的地方,这一幢迎面看到的是做工精细的仿古门窗。拾级而上。注意:是三级或者五级台阶,成单不成双。跨过高高的门槛。这个门槛至少有一尺五寸高,体现着这一幢在祖堂中的分量。站在祖宗牌位前,看那祖先太公的雕像,看那一排排祖先牌位,看那精雕细琢的神龛。我想你的心中马上会感觉到一种庄严肃穆,焚上一柱香,跪拜在历代祖先前,虔诚地祈祷。
带你回他的老家走一趟。跨过祖堂一道道门槛,虔诚地跪拜在列祖列宗跟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祖堂:可惜在百度词条里找不到对他详细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