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山西古建湖北农民工写出《感动命运之歌》(图)

标签:
刘元亮农民工感动命运之歌园林古建传承 |
分类: 杂件 |
http://images.daynews.com.cn/Image/2011/201104/20110406/sjdsb_08_3.jpg
上篇家境贫困辍学打工结缘古建(2011年4月6日)
三千年文明看陕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当世人慨叹我省古建文明的厚重底蕴时,却很少有人关注那些为古建文明添砖加瓦的能工巧匠们。1999年湖北大冶一位痴迷园林古建的农民工,追随着古建筑的艺术气息到我省从事古建园林的修复和建造。十年间,他白天干活,晚上伏案写作,用一部《感动命运之歌》书写了一群古建农民工在修复我省名楼鹳雀楼等古建过程中,抗争命运、主宰命运,用汗水和智慧赢得社会肯定和尊重的故事。他就是古建农民工刘元亮。
3月30日,记者来到刘元亮家时,他正在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剧本一事做着初步的构思。作为一名农民工,他要用影视来表现农民工的价值,为农民工正名;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如何让园林古建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他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千斤。
刘元亮,湖北省大冶市殷祖镇人。1994年,迫于家境贫困无奈辍学,回家后,他跟着老乡到工地上当小工,自此踏上了建筑之路。
刘元亮的家乡湖北省大冶市殷祖镇,是全国闻名的古建名镇,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能工巧匠从事古建筑的修建与研究,做个假山盖个凉亭修个庙宇,简直易如反掌,他打小就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太熟悉了。
刘元亮家住在大山里,因为贫困,高中没读完就辍学了。当时身体条件非常糟糕,就怕自己一辈子就这样废了,心理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不甘心一辈子当个普通农民,总想着能利用自身所学,干点什么,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改变自己的命运。1994年前后,经过疗养,身体情况有所好转,他就跟着村里的包工头去建筑工地当小工。
一年后,一位老乡在安徽接了个古建工程,他跟着去做小工,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古建。在做工时,刘元亮无意中接触到了图纸,惊奇地发现图纸并不是很复杂。后来就边干边用心记,当年底工程结束时,他摸索着画了一张图纸,居然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从此他就彻底迷上了古建筑。
刘元亮无门无派,自学成才,从来没跟过师傅。但是他非常爱动脑筋,不管是干活还是学习时都喜欢想一想。小时候,刘元亮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几何和语文从来都是全年级第一。古建图纸相比于普通建筑要难得多,计算量和几何等空间想象能力要非常强,但每盖一个建筑他都会在脑子里想象,想它的内部结构和建造程序。
虽然自己是个农民,但他从来不自暴自弃。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他跑了山西很多的市县,去过苏州等园林城市,每到一个城市有两个地方必去,那就是公园和新华书店,他很渴望了解当地的园林以及建筑风格。几年间,他读过的书就有好几箱子,花了几千元,而且大部分都是本科生、研究生读的专业书。1997年有一位老板突然找到他,拿了张图纸让他看。原来这是一张建在四十多米高楼顶的不锈钢灯塔施工图,比较难懂,好多工程师也看不懂,但他一看却觉得不难,于是,在老板的授权下他圆满地完成了这项施工任务,从此老板和同行们对他是刮目相看。
因为痴迷古建筑,1999年,刘元亮来到山西,十年间,他以精湛的手艺,从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包工头。运城永济鹳雀楼、运城舜帝陵牌楼、夏县安平山庄、太原北极宫等诸多项目都留下了他的杰作。其中,由他们公司参建的永济鹳雀楼复建工程,先后获得中国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和中国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一个古建同获两种最高殊荣,这在山西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这也成为他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和资本。新闻连载转载必究
本报记者 冯晓晨
说起来山西的初衷,刘元亮一脸兴奋:“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因为我喜欢古建筑,我来山西前就听说这里的古建筑很丰富,所以就慕名闯来了。可以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一方面是兴趣所致,一方面也是被逼出来,搞工程的毕竟还是要用手艺说话。”
2001年,刘元亮来山西承包的第一个工程是夏县政府后花园,图纸是由全国一家很有名的设计院设计的,他们只负责建造,但刘元亮拿过图纸一看就觉得很僵硬,便找到主管领导,说可以把图纸修改得更好看。那个领导听了很惊讶,甚至还怀疑地问,你一个农民怎么可能会设计图纸?结果,第二天刘元亮就把自己画的图纸和做的工程预算给她拿来了,她佩服地说了不起。开工前夏县县委领导找到他开玩笑地说:“小刘啊,这个工程交给你,你干好了就走不了了,干不好也走不了了。”结果刘元亮设计、施工一肩挑,完工后不但得到了认可,还得到了1万元的嘉奖。自2004年起,夏县县委领导聘请刘元亮兼职负责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的总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工作,2006年夏县被评为“山西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同时又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省内省外前来考察取经的团队络绎不绝,其中有他的一份辛苦在里面。
在刘元亮的脑海里,修建鹳雀楼工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修建鹳雀楼,说实话我心里也没底,全看着我们公司的一个60多岁的姓黄的老师傅,他经验丰富,亲自操斧,按照鹳雀楼最复杂的斗拱以1∶1的比例,做了一组,征服了建设单位的领导和同行。这可不是开玩笑,那么大的楼一旦出现问题,我们都将成为千古罪人啊。”
当时全国几十家知名建筑公司报名竞标,先是甲方到全国各地考察筛选,再就是现场做模型,十余米高的斗拱一斧头一斧头砍出来误差不能超过半厘米,说鬼斧神刀一点也不为过,而这么大的楼得要多少斗拱,稍有误差后果不堪设想。最终,他们击败了几十家全国知名建筑公司,挑起斗拱、油漆彩绘等复杂工程的大梁。慢工出细活,这种活急不得的,整个工程队就100余人,分8组,费时4年之久,“可以说鹳雀楼就是我们这伙农民盖起来的,这个工程当时的评价特别高,先后获得中国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和中国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两项最高荣誉。而这恰恰是我们农民工胆识、智慧、勇气的体现。”
其实在把古建园林从图纸变成艺术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汗水和智慧换来的荣誉,更有艺术理想不能实现的郁闷。有一次,刘元亮按老规矩设计了一幢古建,但委托人却非要按他的想法改图纸,结果建成后刘元亮又被专家批评为“门外汉”。“我每到一个城市就会去市里的公园转转,常常会看到一些古典风格的园林、假山、亭台楼阁很扎眼,原因就是一些委托人不懂却喜欢乱改,结果建出来的东西有种不伦不类的感觉。”新闻连载转载必究
本报记者 冯晓晨
(编辑:孟小博)
下篇:呼唤社会关注 热衷古建传承(2011年4月8日)
“谁说农民工是愚昧、野蛮、无知的啊,他们用智慧、汗水甚至是血水,创造出了很多人类文明。”来山西打工十年,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农民工的故事一次次感动着刘元亮,2004年,他结合自己10多年打工的经历,创作出了为农民工正名的长篇小说《感动命运之歌》。在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到刘元亮的影子。
至于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刘元亮直言不讳:“我写这本书当时是出于三方面考虑。
“我看到身边经常发生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歧视农民工的事件,我非常生气。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工,每到寒冬腊月快过年时,最头痛的事就是讨要工程款。有时候我就问自己,我们用智慧、汗水甚至是血水,创造出了很多人类文明,为什么到最后得到的却是拖欠工资和歧视?
“园林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应该被社会关注和了解。正如我在书中所说,现在大批老工匠师傅退休,传统技术濒临失传,学者文人‘不以刀凿为攻,难通绳墨之诀’,我国古建筑之民族特色没人继承和发扬。为此,我感觉非常痛心,特别是今年春节我去北京拜访古建专家罗哲文老师和马瑞田老师时,看到他们近九十岁的老人了还在为祖国的文物古建奔波,很是感动,就想着通过写书呼吁社会关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园林古建作为我国的无价之宝,我们应该穷其一生去继承和发扬它。
“在这部小说中我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知识改变命运’。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喜欢写作,当时就有个文学梦,但现实将梦想击得粉碎。我觉得文学和古建有相通之处,我经常会从文学,尤其是散文中去寻找灵感,用文学的美去表达古建筑思想。我不否认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但是我想通过自己写书的行动和努力告诉农民工兄弟们,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要肯钻肯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元亮决定要写这本书。2004年那一年,历时4个多月完成书稿。刘元亮白天干活,晚上基本没事干,正好可以用来写作。草稿写出来后,害怕别人笑话,就偷偷地藏了起来。2008年冬天,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开展“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征文文化活动,刘元亮才把它翻出来,通过两年的修改和润色,最终变成铅字。一出来就引起了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以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古建专家马瑞田先生的关注,罗哲文先生还为他的书题写了书名。
当时刘元亮把书拿回来让工友们看,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刘元亮说:“我觉得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农民工书写农民工故事的长篇小说;是第一部描写园林古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农民工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励志之作。”
今年正月,刘元亮去拜访罗哲文老师时感触特别深。罗哲文老师就说:“都88岁了,过了今天没明天,身边也没个继承的人。”刘元亮听了特别心痛。虽然在他的家乡殷祖镇,有万余人从事这一行,足迹遍布全国,但是都是一些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过于浮躁,过度追求金钱,没有人真正坐下来去做学问。他写这部小说也是要呼吁社会来关注这个行业,关注祖国园林古建这门传统艺术。
比如晋祠修建的仿古一条街,曾享有盛誉。遗憾的是,现在还有几个人能懂得去欣赏它,又有几个人能分清它属于唐宋明清建筑中的哪种风格?据刘元亮所知,现在好多有名的古建筑都需要修复和保养,但现在顶级的古建专家非常稀缺。
目前,刘元亮一方面在积极探索园林古建与现实社会建设相融合,如在夏县新农村建设中融入园林古建的古典元素,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审美中;另一方面正在积极筹划将它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古建、看到它的精致和美丽、臣服于它的深厚魅力。有北京的知名编剧和制片人看了他的书后觉得,一群农民工用勤劳和智慧在传承祖国园林古建文化艺术,他们非常看好这个题材。只是苦于没有投资商而搁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全文完)新闻连载转载必究
本报记者 冯晓晨
(编辑:孟小博)
(冯晓晨)
白天工地干活 晚上伏案写作
本报讯 (记者 冯晓晨)1999年,湖北省大冶市殷祖镇的古建筑农民工刘元亮,来到我省从事古建筑的修复和建造。十余年后他从一个普通古建农民工,成长为一名包工头,而且白天干活晚上书写的长篇小说《感动命运之歌》也于近日出版发行。3月8日,记者联系到远在运城的刘元亮时,他高兴地表示:“出书是小事,重要的是可以痛痛快快给咱农民工说句公道话了。”“五千年文明看华夏,地上文明看山西,我酷爱古建筑,来帮你们山西修古建筑还不好啊。”谈起来山西的初衷,刘元亮幽默地答道。高中没读完的他,几年间在做工之余,读完了园林艺术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书,同时还到苏州等园林胜地考察,手艺日渐精湛,如今包括运城永济鹳鹊楼、夏县安平山庄、太原北极宫等在内的诸多项目都留下了他的杰作,“谁说我们农民工就是愚昧、无知、野蛮的,我们这群农民工,用汗水、泪水,甚至是血水谱写了一首感动命运之歌。”《感动命运之歌》写作始于2004年,是刘元亮修完鹳鹊楼后,在修建夏县安平山庄时,利用晚上时间,历时4个多月写成的。“从没想到会有出版发行的一天。”这部22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以一位普通农民工李明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群朴实的古建筑农民工,凭着勤劳、智慧、勇敢和奉献的精神,以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工程作品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尊重,实现了农民工的人生价值。
该书是我国首部农民工书写农民工奋斗史的传奇小说,首部描写我国传统园林古建艺术的小说。“版权使用权我都捐给组委会了,他们想印多少印多少。我正在将它改编成电视剧本,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行业,关注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园林艺术。”谈起以后的打算刘元亮如是说。
自2009年他参加“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征文活动以来,还创作了中篇小说《责任》、小品《候车厅》、《告状》、散文《家乡的红花草》、博文《一个包工头的除夕夜》等一批反映农村、农民工的作品。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得到了农民工群体的力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