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黄文政、梁建章
中国一向重视粮食安全,自给率稳定在90%左右,储备是年消费量30%以上,远超联合国18%的安全线。按较保守的《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和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国远期粮食产量可过7亿吨,比2012年高19%,远超人口峰值所需。图1中各国粮食亩产的增长趋势印证了这种潜力。中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是农村的1/4,充分城市化会节省土地。未来粮食安全的风险是社会整体收入上升,推高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导致农产品价格大涨。出路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补贴农业,保持粮食生产的自主能力,避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但人口的老化和衰减将弱化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补贴农业的潜在财力。最后,粮食危机来自供应突减而非需求突增。人口萎缩,粮食正常供应量减少,应对波动的能力反而下降。
得益于众多人口,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门类的国家,综合与规模优势无国可比。但未来随着人口老化和锐减,除医疗、殡葬之外几乎所有行业都会成为夕阳行业,消费和生产同步萎缩,投资意愿低迷,基础设施更新步伐放缓甚至停滞。图2显示自然资源价值占经济的比例总体在下降,现已不足5%;若一种资源变得稀缺,其价格会升高,催生替代品或促使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所以稀缺的资源会被自动排出经济循环,变化由全球承担。相反,得益于人口增长和集聚下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多元化,由人所创造的价值的比例却在升高。人口锐减将让中国产业从才智型向资源型的低价值方向退化。
长期低生育率恶化财政收支。美国的税收、教育和养老开支分别是GDP的26%、5%和12%。中国的税收和教育开支则分别是GDP的20%和4%。 美国生育率长期处于更替水平,年龄结构稳定,所以其数据可反映个人如何影响财政收支:少生一个人,相对其潜在GDP产出,政府可节省5%的教育开支和12%的养老开支,但却损失26%的税收。收支差额的9%则是少生一个人所造成的直接财政损失,牺牲的是国防、科研、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人口老化和衰减还会导致经济低迷,间接减少财政收入并挤压用赤字向未来借债的空间。
===============================================
推荐两本书:《中国人太多了吗?》、《人口危局: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