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纪年款乌金釉黄彩松竹梅纹罐
(2012-05-04 13:54:04)
标签:
杂谈 |
洪武纪年款乌金釉黄彩松竹梅纹罐
——开创文人画入瓷器的先河
蔡暄民
我们浙江永暄拍卖公司乘五一小长假之便,赴文化之邦诸暨,借座博物馆举办迎春书画展。诸暨历来文人荟萃,出过很多声震中外的大艺术家,如王冕、陈鸿寿,近代的余任天等等,民风敦朴醇厚,为学之风也颇盛。书画展的成功是意料中的。
在画展的中午间隙,我那痴古之瘾又上来了,于是让驾驶员带我去找古玩店解瘾。诸暨没有集中的大古玩市场,只有几条街面,位于锦江路上的那十几家店曾在两年前光顾过,也未曾有什么收获。虽然不抱希望,但还是想来碰碰运气。时近正午,十几家店面中尚有六七家关着门,可见玩古之人的悠闲和潇洒。已开的三五家店中有两家是专营翡翠玉石生意的,另一二家架上橱内放着大多是新加破货,真的也是一些粗劣的民窑器。不经意间,我在一家店的昏暗角落里,见到一只黑釉罐。第一感觉这是件老东西,因角落处光线暗,加上釉面粘着很多脏物,一时看不清。我将它拿到门口光线亮处,这时,那黑釉的乌光和画面松竹梅岁寒三友灵动的韵味扑面而至,特别是近口沿处那方型的留白上,用青花料写着的二行字格外引起我的注意,上面横书“陈府”,下面竖写“洪武七年二月十日造”。字体娟秀,笔划挺健,显然出自名家之手。用的是苏麻黎青料,笔划处均呈黑色铁锈斑,深及胎骨。一般乌金釉面大多是绘以金彩,属釉上彩系列,像此罐用金黄色釉在黑釉未干时以大写意的中锋挥笔,写上松竹梅和惠兰,并同时进窑烧造还从未见过如此的器物。从画面看,布局精巧,笔触老辣,绝非工匠所为,定是陈府大家特聘当时著名画家精心绘制的。胎质细腻,是典型的磁石加高岭土的二次配方,显然出自瓷都景德镇的精品。这是件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贝”,无论店家出什么价,我均要志在必得矣!事实上,店家出的价大大出乎我意料,说明他对此罐没有认知度。
这是一只可修改陶瓷史的重器。我们知道:洪武(1368—1399)共三十一年时间,至今尚未发现过落有年款的瓷件。考古界和收藏界均认为明洪武时期的瓷器和元代瓷器没有太大的区别,无论从造型、发色、画工胎釉大多雷同。有一本史树青题签,杜卫民撰的《青花瓷的断代与辨伪》一书中,就阐述了以上的论点,而且他认为,大概是战争连年的缘故,商路断绝,进口苏麻黎青料已告罄,故用的均是国产料,此罐的题款又一次否定了他的立论。显然,苏麻黎青进口料还是有的,而且仍被应用着。所以,此罐从三个方面确立了它在陶瓷史上的地位:
一、明确的记年款;二、黄釉和乌金釉加青花料同时烧制,产生了神奇的艺术效果;三、将青花题款融入画面中形成有机和谐的构图,开创了文人写意画入瓷器中的先河。足见此罐的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