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反思

(2011-09-30 16:13:59)
标签:

原创

分类: 反思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时间为1.5课时,第一课时我完成了关于南水北调的全部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按导学案设计进行。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首先由解题入手,本节内容的课题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提出的第一个思考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学生一下子就会想到是因为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这只答出了一个方面,老师这里一定要引导或启发得出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资源的供需问题,例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但东部地区的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缺乏,出现供不应求,而西部地区人口较少,经济相对落后,资源需求量小,但却资源丰富,如水能,矿产等,资源供大于求,这样就可以进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再由课题中的“以南水北调为例”提出第二个思考问题(含三个子问题):为什么要南水北调;为什么可以南水北调;怎么调?这样引出了对学案问题一和问题二的思考和对教材P62P64第一框题内容的学习,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自主学习时间,以完成导学案中相关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出第三个问题,也是合作探究题,华北地区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试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原因。由考试说明可知本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三条输水线路只是一个知识基础,并不是重点,不需要在这方面花太多的时间,我对于前三个的处理共用时15分钟。

学案中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先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看教材相关内容,并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关问题填写,并对填写的内容进行及时强化巩固,然后师生共同研讨,老师对相关问题进行必要的解释,重点一因水资源短缺,过度抽取地下水而导致的地面沉降问题;重点二海水上溯引起的水质变差;重点三土壤次生盐碱化。在教授本部分内容时,老师还可大致明确南水北调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供水区,也就是调入区,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则主要体现在水源区和沿线地区,并强调南水北调虽然可能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但利是远大于弊的。

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及随堂演练14小题,至此第一课时结束。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可以对本节的重点内容进行突出,二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就让学生去做,三是没有忽视老师的主导地位,对于教材中的难点,还要通过师生共同去突破。我们决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什么都让学生去说,毕竟有些知识单靠学生是无法完成的,还是需要老师在必要的时间进行点拨的。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确的知道本节课教材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重点,哪些只是需要了解的,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所有知识,那样学生可能会什么都没的掌握,或是记得了非重点,而丢掉了重点。

因为本节内容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不仅是南水北调问题,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主要还有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部分内容及随堂演练的567放在下一节课学习,计划用时15分钟左右。具体见下一课时教学设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