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认识误区,科学吃粗粮

标签:
健康营养 |
分类: 食品与健康 |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粗粮的好处,但是,吃粗粮是不是真的可以无所禁忌?
的确,粗粮作为一大类食物的统称,它有着膳食纤维含量高、饱腹感强,含有多种植物化学物、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富含B族维生素等多个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吃粗粮可以百无禁忌,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盲目大量食用粗粮,反而不利于身体的健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们吃粗粮的3个常见误区。
吃——反正GI低,吃得越多越好
粗粮由于其膳食纤维含量较高、GI较低,经常被推荐为糖尿病患者的最佳主食。有的糖尿病患者,在粗粮替代馒头米饭以后,自以为进入安全地带;以前吃一个馒头,现在改成粗粮后,就大着胆子吃两个杂粮窝头,饭也比原来多吃半碗,结果不仅血糖没控制好,人还胖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粗粮也是粮,虽然GI低,但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却不低;以黑米为例,黑米粥的GI为42.3,但黑米的含糖量为72%,也就是说,虽然食用黑米粥以后,血糖上升比较缓慢,但总体而言,进入体内的糖类物质并没想象的低。如果不控制食量,太多的粗粮进入体内,吃的“糖类”还是多了,血糖负荷增加,当然不利于血糖和体重的控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要食用大约250~400g的谷类、薯类和杂豆,所以,要健康吃粗粮,仍然要控制总量,不能因为“健康”就肆无忌惮的多吃。
选——越漂亮的越新鲜,只要是粗粮都健康
很多主妇都以为,越是新鲜的谷物色泽越鲜亮,外表越好看,于是在购物的时候百般挑剔。这种心理被销售者掌握后,便“发明创造”出了“石蜡大米”、“抛光大米”这样的产品。所以,主妇们在购物的时候,不要盲目追求外表,同时,要注重产品的标准和认证。比如包装上有“中国有机产品”字样的、通过有机认证的杂粮,质量就优于普通产品,至少不用担心会有化肥、农药和添加剂的影响。
在购买粗粮制品的时候,也要时刻保持这个概念,全麦、粗粮、高纤这些字眼,是否真正像宣传那般名副其实?!比如超市里售卖的纤麸饼干虽然纤维含量上去了,但为了维持口感又添加了过多脂肪,还是饱和脂肪,这样的粗粮制品,也就失去了健康的意义。再比如,蛋糕房里的全麦蛋糕,40g全麦粉+40g低筋粉+40g色拉油+70g糖,虽然与普通蛋糕相比多了些纤维,每周可以吃一次,但整体而言,仍然属于高糖高脂高能量食品。
搭——某粗粮有特殊功效,天天吃
谷物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特长:比如大豆优质蛋白含量高,还有大豆异黄酮;燕麦含有葡聚糖,有利血脂和血糖的控制,保护心血管;大米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可快速补充能量。同时,它们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别人”的帮助。比如五谷赖氨酸含量较低、导致蛋白质吸收利用较差;豆类嘌呤含量较高、不利于痛风患者;玉米膳食纤维含量高、老年人难消化.......
怎么办呢?——混搭!不仅样数要够多,还要粗细搭配;这是因为细粮相对容易消化,可以较快的补充能量。比如:三米粥(大米糙米小米)、五谷豆浆(黄豆为主)、杂粮窝头(小麦玉米红薯)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吸收利用率;还可以将不同食物的弊端最大限度的降低。
除了上述几个常见误区外,还有以下几项需要注意:
1. 豆类食品要充分加热,消除了其中的抗营养物质后,方可食用;
2. 大豆(黄豆青豆黑豆)脂肪含量多,杂豆(红豆绿豆)淀粉含量多,与前者相比,后者更近似于谷类,而且GI比谷类低,更适合糖尿病病人;
3. 老年人胃肠吸收功能较差,提倡粗粮细作,减小肠胃负担;
4. 爱吃粗粮,就得爱上喝水!每天1200ml~3000ml的白开水可以更好的帮助膳食纤维发挥作用,排除体内垃圾。
5. 粗粮只是饮食的一部分,优点再多,也只能做主食,不能替代鱼肉、蔬果和奶类。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