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放空到归零-叶锦添

(2013-07-30 18:59:23)
标签:

timyip

叶锦添

lady格调

从放空到归零

从放空到归零-叶锦添

从放空到归零-叶锦添

从放空到归零-叶锦添

从放空到归零-叶锦添

叶锦添:从放空到归零

 

【放空】

      “从一开始创作时,我就尝试放空自己,特别在摄影的时候。我追求一种‘等待’创作的状态。如果你是画家,手里握着笔,就等待白色画布上出现你期望的图画;如果你是摄影师,就调好光圈快门,等待镜头前面出现按下快门的信号。甚至当我只做服装的时候,也会忘却自己的想法,观察着对象,等待它出现第一条线条,或是第一块布料、颜色。”

——《神思陌路》

 

【比例的世界】

 北京刚降过一场雨,细密而持久,这样的6月比以往显得干净潮湿。叶锦添正在工作室里准备他即将开幕的影展《梦渡间》,他站在5米高的人偶形态的装置艺术作品“Lili”面前,好像在和她对话。这个巨型Lili将会影展上的惊喜,她不可能不吸引你,她带着墨镜,你看不清她的眼睛,却感到她无时无刻的注视。

 叶锦添一直在忙,布置工作、招待朋友、接受采访,他说话声音不大,语速却快,似乎时刻处在自己完整的逻辑中。“这一年我也有些变化,很多东西越来越清晰,我在写《神思陌路》之外的第二部理念书,把自己所感觉到的哲学写出来。这牵涉到我所有创作层面的东西,《梦渡间》是其中一个层面。”

 Lili并非真实的人类,“藉由Lili来介入我们平日的生活空间,去传达对身处空间的矛盾和奇特感,这种近乎异质介入的感受一直是我试图去捕捉的。她诞生于未来的世界,来到21世纪,和人类一起行动,她会哭也会笑,跟常人无异……而她不是真人,但她类人类的特质,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故事背景。”

Lili穿着和常人一样的衣服,只不过被放大几倍,叶锦添对她最原始的想法,源自关于“比例”的思考。他饶有兴致地讲到,“这不仅仅是视觉的东西,我们生活在人的比例世界。如果我们的比例不一样,我们的世界会完全不同。若腿增高一米,所有的房子都要增高,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人的思考是无限的,但是比例很重要,比例的平衡甚至可以避免浪费,好像“明明是那么小的一个人,却需要一万件衣服,这里面一定是出了什么错。”所以叶锦添总是一身黑衣,“主要是因为懒得换,渐渐越来越觉得没必要”,索性成了一种风格。

    工作室外是雨后青草和泥土的混合味道,偶尔溜进室内轻抚安静的“睡Lili”,一个蜷缩如初生儿的洁白雕塑。“睡Lili”是一个原型,“人永远是和环境构成一体的,她永远会吸收周围的环境。在台湾她是台湾的女孩,在印度就会是印度的状态。”工作室里还有其它不同造型的Lili,她们都有一种说不出是冷漠还是平静的表情,她们是独立的个体,也都来自睡着的Lili,“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原型,只要找到它,就会散发他独有的光芒。”

【角度】

“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看,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一棵树,也可以从树的角度来看自己。在摄影的领域里,我追求一种摄影对象的平衡角度,平视与无心是我看世界的角度,我们都不会占有它,却能同时拥有同一个东西、同一个空间、同一个境界。事物包罗万象,平视彼此,这也是我所追求的艺术角度。”

——《神思陌路》

 

【最终审美】

叶锦添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在诸多身份标签中,他第一个身份其实是摄影师。这一次的《梦渡间》即将展出他大量的个人摄影作品。尽管大部分人是通过电影美术和服装造型的领域来了解他,但摄影始终是他“最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方法,也是最直接和世界接触的方式。”

 其实了解一个人是很难的,即便你看尽他所有的作品,服装、视觉艺术、电影美术、雕塑、装置作品、文字……没有界限,涉及的内容无孔不入,关乎你的生活细节,你依然无法掌握他的内在脉络。就像他书里写到,“心思像一潭湖水,表面平静,暗里却流动着丰富的纹样,那变幻的直觉牵动着心绪的变化。”

 人们更喜欢称他为“跨界艺术家,艺术是神奇的通道,“它会透视到真实里面,去重新看世界。”多年之后,摄影逐渐隐退为兴趣和爱好的叶锦添还是喜欢拍人。只是这是个奇怪的年代,“去过那么多地方,人已经很类同。在某种情况下都长得一样,穿一样的衣服,留一样的发型。”于是摄取人们不同的瞬间是他的乐趣,“摄影可以改变一个人,不同的瞬间,照片里会出现完全不同的人。”

 为了将人从类同中区别出来,在不同的地方,叶锦添会特意去找文化味。在孟加拉,他被那里的人打动,“他们生活和我们完全不一样,可以看到很多我们被遮蔽的生活底层的东西。”可能是因为穷,“穷是可以把真实露出来的,那都是留了很久的东西。”

 1986年,叶锦添从《英雄本色》开始,投入到电影美术的工作中。在香港生活多年后,发现人越来越实际,身不由己。这种不自在的生活不适合“自我中心”的叶锦添,他于是去台湾寻找创作的更多可能性。时机带来新的问题,“时间要非常有力量的时候,创造有力量的东西,共振才会大。如果那个地方还没有准备好,就不是那个东西。”

 2005年,叶锦添的工作室设置在北京。在北京的发展可能性很大,还有很多没有成熟的东西。“有难度,但有动力。如果可以成功,可以带动一些改变。”他停顿了一下又说,“不过未来世界的好处就是,你在哪其实无所谓。东京、伦敦、纽约、巴黎,找一个地方停在那边,就是全世界。”

 就好像“跨界”其实对叶锦添而言,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费力。尽管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完全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但媒介只是一种载体,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最终审美”,于是所有的外在形式都通过艺术家自己的内在转化而互通。

 

【寂静可以使人看见】

   “就像水流,存在于一个活的状态,没有期望,没有成功与失败,只有不断地流动。艺术的载体,是对一个时代的察觉能力。人的恒定感,可以使自己成为世界的一切,这是人生最大的美感。安静,则可以让人专注观察世界。”

——《神思陌路》

 

【活着,就是瞬间的梦幻】

叶锦添的朋友要来工作室看他,他在电话里小声地问,有什么好吃的吗?他说他也需要找灵感,会去找朋友吃饭、聊天、喝咖啡;喜欢听阿根廷、非洲的音乐,和60年代的迷幻之声。他喜欢的The Doors(大门)乐队的名字,源自于英国诗人Willam Blake的诗句“当知觉之门被打开,人们就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无穷无尽”,寓意通过音乐之门来寻找一切事物的答案。

叶锦添也在通过艺术来寻找答案,“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艺术的东西表达清楚,我也很有兴趣看看群众的反映”,这是他对《梦渡间》影展的期待。如果说通过影展他想传达出一种理念,那便是“灵魂的自由。找回人最原始的敏感度,你就会有方法处理自己的记忆。”这是文化的一部分,做出来的东西才会比较有意义,不至于浮躁。他的影展笔记上写到,“活着,就是瞬间的梦幻”,好像他的每一张照片,都是记忆的载体。也许有一天人会消亡,但精神却以艺术的形式留下。就像Lili,她代表着一种可以穿越时间的力量。

用艺术建造的是一个新的可能性,“艺术千万不要给人家定义,艺术应该是一切的,不要框在哪个地方。框在哪个地方就没法生存。除非你的艺术给艺术家本身的讯息大到超过一切。如果这个世界就给你一条直线,那么你倾家荡产都要去画。因为,这样是有力量的。”

叶锦添也多少有些这种味道,好在他有无数秘密通道通向无穷无尽,他于是带给我们的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广阔的想象世界。

 

【归零】

LADY:不同领域的转换对您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吗?

叶锦添:你一定要有归零的能力,就是要经过高峰。要做很多东西才能完整,熟悉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立体思考,观念上就可以调换。比如场景,是剧场化还是电影化都在脑海里。像雕塑是有亮感的,其实衣服也有,一块儿布料的轻重在人身体上走过来,是不一样的。

 

LADY:您觉得您创作的核心源泉是什么?

叶锦添:可能是盲目自信;还有对现状不太满意;内部讯息爆棚,需要找出口。我周围的讯息很多,所以就一直尝试做不同的东西。

 

LADY:是否会担心您想要传达的讯息无法被观众接收到,或者被误读?

叶锦添:我的范围很广,我自己没有什么束缚。哪里都可以表达我的东西,大众看电影会看到,不一定要去看我的艺术。当我做艺术,不去看大众作品的人,也会去看我的东西。沟通的广度是,不能每个东西都想到每一个人,要最大的保持作品的纯度。

 

LADY:合作中您会不会坚持自己的理念?

叶锦添:与人合作是从一个角度切入,共同创作。所以我没有什么个人的东西要坚持,我只坚持那个作品最后是好的。

 

LADY:您觉得最理想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

叶锦添:感觉很充沛,找到了新的语言,通过不同的角度可以重新翻新作品,传统里也有新的东西。

 

LADY:您创作的时候会不会经常感到孤独?有时也觉得很累?

叶锦添:不见得不孤独。但用心去拍东西不会累,想着结果才会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