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之圣与仁

(2025-09-11 17:02:43)

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解释:

孔子说:“像圣与仁这样的境界,我怎么敢当啊?我只不过一直在朝着圣与仁的目标不断努力学习而不感到厌烦,不断教导、引导他人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感到倦怠,如此而已啊。”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学生学不到的啊。”

感想:

1. 岂敢圣仁

朱熹告诉我们:“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

北宋儒者陈祥道也讲过:“圣者,天道之至;仁者,人道之至。”

孔子虽然没有为“圣”与“仁”下过明确的定义,但是两千多年来,后世也竟都能从他老人家的论述中,体认到“圣”与“仁”是基于向善人性的最高标准。

圣,是外在的天道流转的大而化之,是“天行健”可见的日常。

仁,是人性内在激发向善力量之心,是可感的基于人性的真诚。

可见,圣与仁,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孔子不敢自居所谓圣与仁,就在于天道与人道相契相合、运行流转的“生生不息”。一时一刻容易,一生一世很难。孔子“岂敢”之谦辞,其实是一种警惕。

2. 不厌不倦

孔子不厌什么?厌,是厌烦之意。“为之不厌”中的“为之”指的是“朝向圣与仁目标的努力”。“为之不厌”,也就是说,孔子不断地向着圣与仁的目标在努力学习而不感到厌烦。

孔子不倦什么?倦,是倦怠之意。“诲人不倦”中的“诲人”指的是“教导、引导他人朝着圣与仁的目标努力”。“诲人不倦”就是说,孔子不断地教导、引导他人朝着圣与仁的目标努力而不感到倦怠。

《四书解义》概括:“此一章书是孔子以无已之学,示求圣、求仁之实也。”孔子以自身不断努力、坚持不懈的学习姿态,展示了求圣、求仁的真实作为。

因为孔子认识到,“道无止境”,必然要付出毕生的努力。所以,《四书解义》里又进一步阐释:“观于孔子之言,而从事圣仁者,惟常存不自足之心而已。”孔子的“不厌”“不倦”源自于“不自足之心”长存。追求“圣”与“仁”,是一辈子的事。

3. 师者仁心

公西华,是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公西华也就是公西赤,字子华。

公西华感叹:“老师‘为之不厌’和‘诲人不倦’,正是我们这些学生们学不到的啊。”

为什么学不到?难点就在于“不厌”“不倦”的“恒常”。求圣、求仁不在于“三天打鱼两天嗮网”,而是贵在“终生学习”“持之以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