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因于殷礼所损益
(2025-08-25 00:08:26)
本质层面讲,“礼”有其所要表达的旨趣,如吉礼的“事神致福”、凶礼的“亲亲”、宾礼的“敬”等等,与此相类,我们把“礼”的活动所要表达的意思称为“礼义”。表象层面讲,又分两个方面:物质方面,礼必须要有表现“礼义”的载体,比如祭祀要有神主、祭品、祭器等等,是为“礼器”(或称“礼物”);另一方面,礼要有文饰,单是把冷冰冰的器物放在那里不是礼,不足以将礼的表象与本质联系起来,这其间必须要有一个能动性的“桥梁”,即,人的“揖让周旋”所表现出来的仪容、动作等便是对“礼义”和“礼物”的文饰,我们称其为
“礼仪”。
以祭祀为例:商代贵族的社会生活中,祭祀活动占据了极大部分,包括对天地山川风雨雷电等天神系统的祭祀
。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祖:他们施行轮番循环的“周祭制度”,其仪式纷繁复杂,且频次甚密,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次名目不同的祭祀活动,这是空前绝后的。周代则减损了殷商时频繁的祭祀制度,创造了昭穆制度,如过常宝所说:“周人大规模的削减殷商的祭祀名目,祭祀频次也有大规模的减少,客观上
显 示 了 理 性 的 发 展。
前一篇:保军企业
后一篇:国有企业的股东会等决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