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外围理论
(2025-07-15 06:45:42)
从表面看,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间分工,似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差距正在缩小,逐渐由从事不同行业转向共同生产同类产品,但事实上两者的不平等地位并未发生任何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发达政治经济学派的学者阐发了经典的“中心—外围”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中心—外围”理论最早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Roal
Prebish)提出,[7]并历经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和阿明(Samir
Amin)的不发达理论、多斯桑托斯(Theotonio Dos
Santos)的依附论、垄断资本学派的经济剩余论、沃勒斯坦(Immanuel Maurice Wallerstein)
的世界体系论、曼德尔(Ernest Mandel)的晚期资本主义论
、亨德森(Jeffrey Henderson)和迪肯(Peter
Dicken)等人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等诸多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这些政治经济学家在继承马克思经典分工理论和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础上,指出发达国家对技术、金融、自然资源、传媒、先进武器的垄断造就了国际分工中的异质性,也决定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价值规律的运行框架。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演化出中心、半边缘和边缘等不同地带。
前一篇:现代化格局的变化
后一篇:多斯桑托斯新依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