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格局的变化
(2025-07-15 06:28:57)第一次现代化大浪潮的时间段大致为 18 世纪后期至 19
世纪中叶,它是由诞生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所推动的,随后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进程。
这一进程拉开了各大文明区域的发展差距,世界的一端是新兴的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另一端是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并且逐渐形成后者屈从于前者的不平等的国际专业化分工体系。
这一时期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煤和铁,驱动路上海上交通革命化的主要工具是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后者极大提高了商人远程贸易的能力和效率。
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的时间段大致为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进一步巩固,并向其周围扩散,越出欧洲向儒家文化等异质文化地区传播,形成以“西化”为鲜明特征的历史发展潮流。
这一时期的现代化一方面极大推进了以欧洲为中心、其他地区为外围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加剧了欧洲各大资本主义工业集团争夺市场的冲突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的建制化与现代化进程。
其对应的物质技术基础是电和钢铁,驱动经贸发展变革的工具主要是比蒸汽机更为先进的内燃机和电动机。
在第三次现代化进程中,非西方国家纷纷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且实现了不同
程度的工业化:以日本带头,在东亚边缘地区形成一个新兴工业带,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发展格局;西亚非北伊斯兰文明区的新兴石油输出国、
拉美国家也在不同条件下实现一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尽管它们因过度依赖国外资本和技术而处于“依附性发展”);中国 、东 欧 等一 批
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现代化道路,突破了单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