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止于至善的古今之辨

(2024-10-31 22:19:28)
《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章句》中,朱熹诠释 “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 则事理当然之极也。”[1] 在这里,“止”当“必至”、“不 迁”之意,就是必须达到;“于”为虚词,“至善”是事 理的极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尽善尽美的“尽 善”之意。接着,朱熹深入解读:“言明明德、新民, 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 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 也。”[1] 在朱熹看来,这个至善就是天理。于是,便产 生了严重的误读问题。

为什么说,朱熹将“止于至善”解释为至善必 达天理是一种误读?因为,中国古代书面语言非常 简练。一般来说,都是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很少 有多余的字,也很少用两个以上的字来表达一个意 思。但是,在朱熹这里,“止于至善”只有很简单的 两个意思,即“止—达到;至善—最完善,也就 是天理”。两者连接到一起,组合成为“达到天理” 之意。实际上,这四个字的意思不应该如此简单。 应当是,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意思。这样才会更加 符合古汉语的用词规则。

为什么说,朱熹将“止于至善”解释为至善必 达天理是一种误读?因为,中国古代书面语言非常 简练。一般来说,都是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很少 有多余的字,也很少用两个以上的字来表达一个意 思。但是,在朱熹这里,“止于至善”只有很简单的 两个意思,即“止—达到;至善—最完善,也就 是天理”。两者连接到一起,组合成为“达到天理” 之意。实际上,这四个字的意思不应该如此简单。 应当是,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意思。这样才会更加 符合古汉语的用词规则。

对于“止”的含义,还可以从字源上作出简要分 析。“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尔雅》将“止”解释为: “止,待也”,即等待,其实也是停止的意思。《说文解 字》则解释,“止”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 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 3] 止”是指物的根 基,就好比是人的脚。据此,后来的人们才从“足” 的本意引申出“停止”、“立定”、“居住”、“栖息”等含 义。可见,“止”的一般引申义就是“停止”。在《大 学章句》中,朱熹把“止”解释为“达到”,明显违背了 “止”的本意,是穿凿式的解读。


“止于至善”的古今之辨 钟国兴1a 陈有勇1b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