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大乘佛教的經典論書《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中,都曾經出現以七種大義概括大乘佛教義理學理論體系及思想實質的説法。如《大乘阿毗達摩雜集論》所説:由與七種大性相應故名大乘。何等名爲七種大性
?一境大性,以菩薩道緣百千等無量諸經、廣大教法爲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廣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廣大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四精進大性,於三大劫阿僧企耶方便勤修無量百千難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證得大性,證得如來諸力無畏不共佛法等無量無數大功德故;七業大性,窮生死際示現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廣大諸佛事故。
所謂“七種大性”是指:一境大性,二行大性,三智大性,四精進大性,五方便善巧大性,六證得大性,七業大性。可以看出,晋唐之間中國佛教所闡釋的“實相印”理論,就其含義而言,相當於印度這部大乘阿毗達摩所謂的第三種大性:智大性。但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經典阿毗達摩以七種大性來概括和建構大乘思想信仰的本質及實質,而“實相印”理論則單純以般若智慧及其所觀實際、實相來界定大乘思想的本質及實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