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钟与编磬

(2023-09-04 00:21:16)
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击打乐器,它们各有不同的形制。
磬是用石头磨制的,其起源时间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人们在磨制石具的实践中,注意到不同石块受打击时会发出不同声音,因而受到启发,开始磨石为磬。最初用普通石头磨制,后来逐渐采用某些特殊石头(或玉石)制成发各种固定单音的磬,再后来又发展成为具有几个至一系列固定音的编磬。编磬的出现朝代不晚于商。1935年在安阳侯家庄西北岗殷代大墓,曾出土过玉制编磬一组,计十三枚,就证明了这一点。
在现存的记述古人制磬技术的早期文献中, 《考工记·磬氏》是最著名的一篇。该篇除规定了磬的形制以外,还专门提出了调整磬的音高的方法,即“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这里的“上”、“下”指的是音的高低,其实质是磬发音频率的高下。按照这种办法,当感觉磬的发音过高时,就磨损磬体的两面,使其变薄,这就能将音调降低;当感觉磬发声过低时,则磨其两端,使磬体相对变厚,就能将音调升高。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早期律学已经形成,磬作为一种乐器,其音高一定要符合律制,才能满足音乐演奏的实践需要。《考工记》的记载,就是一种通过调整磬的外形,使其发音符合律制的有效方法。
考工记》的记载符合声学原理。我们知道,磬的发音属于板振动,而板振动的频率是正比于厚度的,由此,若磬发音“已上”,即频率过高,这表明磬体过厚,就需要“磨其旁”。“已下”,说明频率低了,需要增加相对厚度,因此要“磨其端”。唐代贾公彦在疏解《考工记》这段话时提出:“凡乐器,厚则声清,薄则声浊。”
《考工记》所说的“上”、“下”与这里所谓的“清”、“浊”,含义是相通的(后者也许还带有音色的衡量成分)。古人没有频率之类物理学概念,能够总结出“厚则声清,薄则声浊”这种规律,在古代科学范围内,已经掌握了板振动的本质特征。
在古代乐器中,与磬相比,钟的地位更为重要。八音齐鸣,赖金以动声,钟是众乐之首。“钟鸣鼎食”成为权势、地位的标志。钟的尺度和音律又与历算、权衡密切相关。钟又是古代朝聘、祭祀等礼仪活动的必备乐器,深受古人重视。
钟是由铙发展演化而来的。铙为青铜制,一般是用手拿着敲击,铙口向上。后来因为铙愈做愈大,手不能执,于是挂起来敲,口部遂向下,这就成为钟。钟具有独特的声号结构,一般都能奏出频率确定的音。兼以青铜铸成,奏低音时,音色深沉浑厚;奏高音时,音色清脆激扬,演奏效果出色。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有些钟还具有双音结构,可以发出两个不同音高的声响。这种钟在鼓体的中部标有一个敲击点,相应的发音称为正鼓音;在鼓体的旁侧部有时标有另一个敲击点,称为侧鼓音。质量好的钟,不但这两个音位标志明确,而且两个音的频率比也趋于一致,大约为1:1.2,相当于音程间隔上的三度关系。由此可见,古代钟的音响设计是非常出色的。
钟也有大小相次成组编钟。西周中期的编钟一组仅三枚,西周后期已增加到九枚,说明它逐渐从节奏乐器发展成为旋律乐器。我国已出土的先秦编钟很多,地区分布也很广,其中最著名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里出土的罕见大型编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