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务相关
(2022-09-07 22:32:02)
目前农信社在具体操作中,存在把借款人能否提供抵押物作为贷款的主要依据的现象,忽视对借款人实际偿付能力的分析,贷款评估结果只着重考虑房地产的市场价值,对第一还款来源却很少过问。其实,不管采取何种贷款方式,借款人第二还款来源只是起必要的补充作用。
流行于西方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只要第一还款来源出现了问题,而需要第二还款来源归还贷款时,该贷款就将被定为次级类贷款,即属于不良贷款的范畴。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性受到了充分的强调,而贷款担保只是一种象征性、警示性和保护性的额外保障。处理贷款担保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这一事实本身即意味着贷款决策和正常贷款管理的失败。
贷款风险评价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包括借款原因分析、财务分析、非财务性风险分析,如行业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分析以及担保分析等。着眼于第一还款来源,揭示企业还款能力的借款人财务分析是贷款风险评估的核心。要坚决纠正以往只重贷款担保,忽略借款人财务分析的做法。
贷后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在防范,化解贷款风险的工作中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文:
银行可根据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建立“审、贷、查”相分离的内部制约机制,
明确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稽核等每个岗位的职能和权限;每个岗位之间相互独立, 互相制约,
为降低信贷风险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
1.强化贷前风险甄别与控制
一是, 强化信贷员的信息搜集分析职责, 明确责任, 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二是,
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查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 适当简化贷款审查程序, 建立授权授信制度, 并借鉴国外银行经验,
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的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2.加强贷款监测与增值服务
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动态监控。信贷员要定期、不定期对企业进行访问和检查, 重点监控企业的贷款投向,
项目进展、技术、产品和市场动态, 及时发现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风险。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增值服务。利用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优势,
及时为企业的技术开发、市场开拓等提供相关信息咨询, 并重点对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帮助, 以提高企业经营成功率,
掌握更充分内部信息。
3.完善贷后风险控制与补救内控机制
一是规范贷后治理程序和内容, 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治理程序, 明确各环节治理内容和要求,
建立考核制度。
房地产公司贷款属对公贷款的范畴房地产公司项目贷款、房地产公司流动资金贷款和法人按揭贷款。房地产公司项目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对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开发、建造向市场销售、出租等用途的房地产项目的贷款。
按照开发内容的不同,房地产开发贷款包括以下几种:
住房开发贷款。
是指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的用于开发商品住房的贷款,如单体住宅楼、住宅小区等项目,第一还款来源为住宅的预售、销售收入。
商业用房开发贷款。
是指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的用于开发商用商品房项目而非家庭居住用房的贷款。
土地储备贷款。
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的借款人仅限于负责土地一级开发的机构。如用于土地的出让费、土地拆迁和补偿费、七通一平费用等。
园区开发贷款。
是指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开发区建设、土地开发等。借款人一般为政府背景的开发区公司。房地产公司流动资金贷款。是指房地产公司因资金周转所需而申请的贷款,不与具体项目相联系。
前一篇:关于银行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