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圣山大酉山

(2016-01-12 15:47:02)
标签:

历史

旅游

图片

文化

分类: 魅力辰溪

《魅力辰溪·文化渊薮》

 

文化圣山大酉山

 

    大酉山是集德、道、儒、释多种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圣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很多。它又是辰溪“古八景”之一——“酉山耸翠”,古时“山上百年松柏苍翠”,郁郁葱葱,四季常青,是寻古寄情、缅怀先贤以及生态旅游休闲的胜地。辰溪县委、县政府已将其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大酉山文化森林公园”,着手开发。

 http://s5/mw690/0026a6RYgy6YvQSJdBy84&690
                                                                          沅水绕酉山

 

善卷归隐地

 

遁迹林泉得自闲,高风千古有谁攀。

行人犹识先生处,古墓荒祠白石间。

 

    清代沈庆的这首七绝诗,告诉我们辰溪有座善卷祠和善卷墓。善卷何许人也?史料记载:“善卷,枉渚人,帝尧南巡时拜善卷为师,形为一代贤君。尧死后传位于舜,因善卷为尧之师,故欲让贤于善卷,善卷不受。”清光绪年间《湖广考古略》载:“善卷古贤人,尧北面事之,舜以天下让卷。卷曰:‘予立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德。予何天下为哉?’遂入深山莫知处。”善卷被后人尊称为“德祖”。

    可见,善卷是尧舜禅让时期的大贤人。善卷不接受舜帝禅让,决定隐居。他顺沅水而上,一路走常德德山、沅陵,来到辰溪。他见对河大酉山,林木森然,又处高岸深谷,便遁于山中,过着自食其力、安逸闲适的隐居生活。善卷终老仙逝后葬于大酉山。

    善卷高风亮节,不慕荣华富贵,主动舍弃帝位,隐居深山荒野,甘愿过平淡普通生活,他的德行被历代称颂。后人非常推崇善卷的品行,于是在大酉山修建了善卷墓、善卷祠。《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卷八十一之四十七》载:“陶唐善卷墓在辰溪县大酉之九峰岭。”

    善卷祠和善卷墓在大酉山九峰之最高峰。此峰形似羊角,县人称之为羊牯垴。善卷祠和善卷墓今遗迹犹存。

 

大酉藏书洞http://s12/mw690/0026a6RYgy6YvR9JSaLbb&690

    辰溪县城南沅水岸边的大酉山,古时山上松柏密布,杂以枫树和杉树,灌木丛生,葱翠蓊郁,景色宜人。大酉山下有大酉洞,历史上有“大酉藏书”、“秦人书室”之说,被列为黔中的一大胜迹。

    相传2000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京城咸阳儒生惨遭坑戳,经书古籍行将灭迹。有文士儒生,将家存1000多卷竹简书偷偷运出,奔往南方,沿着沅水而上,将书简分别藏在大酉洞和小酉洞。汉高祖刘邦灭秦建汉之后,藏书才得以重见天日。于是后世就有“书通二酉,学富五车”的成语。自汉代以后,大酉山、小酉山及藏书洞成为圣地,成为读书人毕生追求和向往的地方。也有周穆王藏书一说。

    唐朝末年杜广庭编录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全国道教洞天福地归纳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辰溪大酉洞,被列为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二十六小洞天,称为“妙华洞”。

    辰溪大酉洞为“秦人书室”,又为全国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都专程到此访古朝圣,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太仆寺少卿满朝荐、兵备道叶宪祖等,途经辰溪时,都特地带着辰溪知县和一批书生秀才,到大酉洞顶礼膜拜,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满朝荐所作《丙寅春游大酉洞》诗云:“未知何代启鸿蒙,旷览周遭兴不穷。洞空蜿蜒通地窍,玲珑黛碧达天工。修丹羽客呼仙兔,遁世幽人驾懒龙。日驭凤辇囊胜景,狂吟瑞不负豪雄。”

    因大酉洞久负盛名,慕名游大酉洞的达官显贵川流不息,给辰溪县当地官员带来不少困扰。明朝末年时,当时的官员封其洞门。于是,千年名洞从此与世隔绝。

    清代中叶起,众多文化爱好者千方百计在大酉山周边寻找大酉洞,一直没有下落。近10年来,为了挖掘地域文化,辰溪县旅游、史志、宗教、文化等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搜寻,依然没有结果。2012年6月,历经300多年尘封之后,大酉洞终于在辰溪县城对河的潭湾镇小田坪村大酉山麓被重新发现。经初步发掘,在洞门石壁上发现明朝隆庆年间的摩崖石刻和明代嘉靖年间湖广布政司拜谒大酉洞后所刻的斗大三个字——“大酉洞”。

 

大酉观

    http://s13/mw690/0026a6RYgy6YvRg8wuEcc&690

    大酉观位于县城对岸大酉山麓,始建于唐朝末年,明成化年间的《五溪蛮图志》已有记载。清《嘉庆一统志》载:“大酉观在县南大酉山下,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曹行健重建,国朝乾隆间邑人复修。”观宇坐西朝东,分上、中、下3层,为正方形砖木结构(原为纯木结构)建筑。原观因年久失修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坍塌,当地人于90年代中期在原址上重建。

    重修的大酉观正面院墙中央为“八”字形大门,门前有台阶数级。门额横书隶体“大酉观”3字,字的上方绘有“八仙过海”的彩色浮雕,惟妙惟肖。门上左右两侧墙中嵌有柱子,有浮雕龙盘绕其上,两龙的头在门的上方正中处相对,中间有一宝珠,意为“双龙抢宝”。再两侧,上为古装人的浮雕,下为山水画浮雕,古色古香。进入门内,两侧立有门神各1尊;中间为天井,两端为厢房;后方为正殿,供有道家真人坐式木塑像5尊。

    大酉观是湘西地区著名道观,宋代高道陈崇政曾经在这里修道。旧时湘西各地举行“打皇醮”道教活动,都要到大酉观取“皇表”,否则不能行事。

 

丹山寺

    http://s13/mw690/0026a6RYgy6YvRmGuuM1c&690

    丹山寺位于沅江南岸丹山的绝壁之上,与辰溪县城隔江相对。传说张果老曾在此炼丹,故名丹山,丹山寺因山得名。据《辰州府志》记载:丹山寺位于沅水、辰水交汇处。在县城对岸,丹山洞之半面临江,渚清幽莫匹。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知县朱兆梓始建。寺内有洞,宽约6米,高约3米,内侧高深莫测。

    丹山寺依岩壁而建,下临深潭,重檐飞阁,悬空欲飞,是旅游避暑的绝妙胜地。“崖寺晚钟”为辰溪古八景之一。清朝道光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赴贵州途经辰溪,曾为丹山寺题一联“飞瀑正揖千山雨,斜阳先放一峥晴”。沈从文是这样深情地描述丹山寺的:“对河与小山城(辰溪)成犄角,上游是一个三角形小阜,阜上有修船造船的干坞与宽坪。位于下游一点,则为一个三角形黑色山嘴,濒河拔峰,山脚一矶接受了沅水激流的冲刷,一面被麻阳河长流的淘洗,岩石玲珑透空。半山有个壮丽辉煌的庙宇,名‘丹山寺’,庙宇外岩石间有成千大小不一的浮雕石佛。”

 

丹山摩崖石刻

    丹山寺下有一洞,名钟鼓洞,相传洞中原有二石,敲击能发钟鼓之声,因而得名。

    钟鼓洞是辰溪名胜。历代文人雅士、达官显贵,纷纷前往游览。据资料记载,先后游历该洞的历代名人有:中唐诗人、文学家、礼部尚书刘禹锡,南宋理学家朱熹,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兵部尚书王阳明,礼部尚书谌若水,明太仆寺卿满朝荐,清代湖广总督林则徐,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等30多人。这些文人显贵游览钟鼓洞之后,往往借景抒情,题咏吟诵。王阳明在贬官贵州龙场和迁往江西庐陵任知县时,曾两次路过辰溪,游览该洞后题诗:“见说水南多异迹,岸头时有钟鼓声。”明湖北分守道摄辰沅兵备陶钦夔诗:“人言辰溪江上洞,我来扣击发天声……

    丹山石刻主要集中在钟鼓洞附近。洞门临江,洞前有一块四五米高的巨石,石上刻“钟鼓洞”3个大字。巨石背后沿峭壁排列共有9方石刻,其中1幅隶书阴刻:“夳古遗音”,作者为明代辰州知府徐珊。另有2幅字迹稍清的石刻,分别为“辰阳散吏”郑烛识的《过钟鼓洞步阳明先生原韵》与江西泰和人曾才汉的《奉和阳明先生原韵》诗。其他石刻都已被岁月的风雨所洗涤,字迹无法辨认了。丹山临江石壁从西往东,还有3方石刻,依次为:“壁立万仞”、“五溪锁钥”、“碧水丹山”。“壁立万仞”是明代湖广布政司参议胡松于嘉靖十九年夏所题;“五溪锁钥”是湘西镇守使田镇藩于民国十年五月所题;“碧水丹山”是明代辰州知府徐廷绶于万历元年秋所题。丹山寺内的丹山洞口上方还有一方较小的石刻,铭文为“丹山洞”。旧时在当地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是整座丹山上共有石刻36方,谁若全部找到就能成神仙。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全部找到。

    “丹山摩崖石刻群”成为古辰阳水路发达、商埠繁华的历史佐证,2011年被列入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龙凤之乡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