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Ginger
Ginger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43
  • 关注人气: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斯德哥尔摩人种学博物馆the 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2010-01-03 22:08:00)
标签:

杂谈

分类: 北欧northeurope

    斯德哥尔摩是北欧之行的第一站。这座在若干个岛屿上建起来的城市,透着严酷气候下北方城市难得的柔美大气。特别是和赫尔辛基相比之后,这种感受尤为强烈。这得益于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享有的一百多年的强盛和近代两百年来避免卷入任何一场战争的努力。

    来斯德哥尔摩的游人,还少有人会去人种学博物馆。对我来说,来这里是长久以来的愿望,其目的只有一个,看看和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有关的东西,以及他的楼兰收藏。如果说有什么人对我多年的旅行生活产生过影响,那么,他算一个。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爱情后,100多年前,年轻的赫定来到中国新疆。他曾经试图攀登慕斯塔格峰,但屡试屡败。虽然山没有爬成,他在这里开始了此后40年辉煌的中亚探险生涯,先后走过新疆和西藏。1901年,赫定意外发现了楼兰遗址。并且把一部分发掘物带回瑞典。1927年,赫定率中瑞联合西北考察团重返楼兰,此次科考先后历时8年,所有成果归中国政府。赫定之所以比别的中亚探险家更具有魅力,也许是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出色的地理学家。另外,他还有着一支能写能画的生花妙笔。因此,他的探险生涯就不象其他中亚探险家,主要目的只为了发掘宝物。民风民俗、地理地志,都成了关注的内容。

    赫定一生未婚,在他去世后,他的遗物都交由赫定基金会管理。赫定基金会就设在人种学博物馆。这里为他辟了一个展区。既然是人种学博物馆,这里也收藏了来自其他国家的民俗物品,比如非洲部落的铜雕、南太平洋岛国土著的面具、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用品、古代日本的衣饰器具、西藏和印度的宗教物品等等。所有这些,在楼兰面前,都黯然失色。穿过1700余年的时光,这些木雕、简牍和书信,复原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国度。

http://s8/middle/72a12f6249a470d3f7ff7&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Stockholm 人种学博物馆,一幢瑞典传统的木房子

http://s4/middle/72a12f6249a470ab47403&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博物馆门外的印第安帐篷

http://s6/middle/72a12f6249a470511b6c5&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赫定和他的随从,看样子象锡克族的

http://s5/middle/72a12f62075d3e82fd394&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赫定探险时用过的物品

http://s13/middle/72a12f6249a4704e5bb7c&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赫定的画作和颜料

http://s5/middle/72a12f6249a4710d94944&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http://s10/middle/72a12f6249a470a70ae69&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赫定为旅行中遇到的当地人所作的肖像素描

http://s12/middle/72a12f6249a470dc4b30b&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http://s1/middle/72a12f6249a4709bf3360&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来自楼兰的木雕残件,有明显的希腊风格。说明当时楼兰的艺术有来自欧洲的影响。对于楼兰古尸的人类学研究表明,楼兰的居民是白种人。

http://s1/middle/72a12f62075d3e755d5e0&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在楼兰发掘出的书信原件(右)。左边的是为了便于观看的翻拍放大图。

http://s16/middle/72a12f6249a470a7d58ff&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这是一封一个远方的朋友写给某楼兰居民的问候书信。信中出现了“敦煌”二字,不知这位写信人是不是在敦煌呢?看这信时,我和蔡同学都相当的惭愧。觉得自己真是对不起祖先。这些书信都是用汉字书写的,但我们俩人怎么都无法完全把信读下来。同时,也感叹汉文字无比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即使是1700年后的今天,并非文字学家的我们,仍然能够辨认(至少部分内容)。

http://s8/middle/72a12f6249a470d536a47&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非洲某国的铜雕

http://s1/middle/72a12f6249a4711f85360&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非洲某国部落的绘画,说真的,挺有现代绘画的装饰风格

http://s13/middle/72a12f6249a4712e87ddc&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南太平洋某岛的毯子(上)和面具(下)

http://s16/middle/72a12f6249a470c94bb2f&690National Ethnographic Museum of Sweden"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看到了极光
后一篇:2009北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